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深入以亞洲為主體的「亞際」劇場,更清楚理解何謂「身體對話」的歷程

戲劇作為一種文化行動的深入提出。對於《差事劇團》而言,亞洲亞際開始於1990年代初期,為主謂身創團之前與之初,體的體對因為在西方聲稱的劇場解何後冷戰年代中,新自由主義假全球化之名,更清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楚理意圖再造資本一體化的歷程國際空間。

這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將文化左翼的亞洲亞際劇場經營、創作或思考者,為主謂身逼入另類的體的體對文化行動與生產空間,重新思索作為民眾出發的劇場解何戲劇實踐與論述,如何在一個社會內部檢視邊緣與底層,更清對於文化再生產的楚理意涵。

這樣的思考,自然來自一種第三世界的文化觀,也就帶動我們重新去省思在冷戰年代中,曾經因對抗資本主義而興起的另類國際觀。

從歷史脈絡看來,這是一種在後冷戰年代方興之際,對於文化新冷戰的預知與挑戰。於是,開展並爬梳了後殖民理論家薩伊德(Edward Said)在1990年代,深入探究的相關於「東方主義」所蔓延出來的意涵;即是,如何在異國情調的反思下,批判對於西方現代化的依附。

這樣的現象,在1990年代普遍存在;就劇場而言,最常被列舉出來討論的,當然是以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眾鳥會議》(Conference Of Bird)一書為代表的跨非洲演出為案例。既在《奧德賽》(Odessy)的非洲之旅中,被譽為劇場跨文化的表徵,卻也引發如何跨越界線,以及界線如何被跨越的問題。這個議題的探討,會回到美學如何被構築,以及構築過程中,如何展現相對主體性的問題。

追根究底,是以第三世界為主體的論點,對於只是將跨劇場文化視作一種神聖或神秘性質的美學,提出了高度的質疑與批判。如此,批判異國情調的傾向呼之欲出;又或者說,探討在怎樣的美感裝飾下,古老或傳統的神聖與神秘,從過度的唯精神崇拜狀態,意識或潛意識底轉化為另一種商品拜物的特殊符碼。這樣的文化分析與觀察,從民眾性的劇場「亞際」(Inter Asia)串聯出發,穿透資本體系現代化魔咒的蔓延,並非太遙遠或陌生。

恰是透過這樣批判性反思,《差事劇團》開啟了亞際的文化想像;最早,當然是在稱作《亞洲的吶喊》(Cry Of Asia)的跨亞洲聯合匯演中,獲致更清楚理解與體會何謂「身體的對話」的歷程。

如果,以一趟身體性的戲劇里程來形容這件事情的始末,其實是更有針對性與傾向性。怎麼說呢?應該從匯演本身並非僅止於交流談起,其背後涉及的文化辨識與表現,涵帶著如何復甦民眾性的國際主義精神的問題。

這並不是一件很艱深的問題,只不過一旦第三世界共識未被建構,或僅止於框框的設定,便無法落實於「亞際」的身體對話中時,外顯的民族本位便會與內化的現代化西方語境,不斷交疊、嘗試融合卻又拆毀;對話的框架,到頭來能夠容納的便是:個體與共同的主體性如何在交會的場域中,生產具衝撞性的跨文化劇場匯演。這在現實的層面上,其實充斥著挑戰性。

然則,將這樣的挑戰性提示出來,卻也在標示著亞洲成為一種主體的吶喊,即便並非如外在形式般水到渠成,卻其來有自。脈絡性地翻閱,自然與殖民主義以降,西方如何以現代化資本體系,在文化領域中形成霸權有著密切關聯;弔詭的是,宰制性的外來力量,在受到挑戰的過程中,竟也不免人為造就了反宰制內部的另一種美學複製。

1627295323402Photo Credit: 差事劇團

這一定程度,也是東方主義的來源;亦即,亞洲內部也在傳統中追尋一種符合市場想像的傳統主義,並視之為當代亞洲表現的一種範式,這是相對值得深思的議題。當然,與此同時,以民眾戲劇做為出發的聯合匯演,若以《亞洲的吶喊》為案例,重點仍在側重相關新區域經濟體系下,帶來的新移民與資本移動導致的剝削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亞洲的身體性的對話,浮現正面的意涵,不再僅僅環繞於傳統表演美學的競比。

這個面向的觀察,讓「亞際」個字眼的浮現,找到契機。藉此,我們將更清楚掌握:以互助作為合作基礎的這項亞洲匯演,並非僅止於美學展現上的狀態,更形具體的是,經由戲劇將跨亞州的不等價差異議題,展現在美學的時空中。

這日後形成《亞洲的吶喊》備受討論的關鍵。與這項重點共同被探索的議題,則是共同創作模式的形構;即便過程中,充斥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與衝突。個體在群體中的學習,卻看見差異用來被彌補成共同的過程中,面對差異是處理矛盾的唯一可行方案。

219076528_152952626944996_89913407996365Photo Credit: 鍾喬提供
差事劇團,《亞洲的吶喊》,1998年,台北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劇照。

相反的,先驗地將亞洲看作一個整體,或者以亞洲的整體做為表現的核心;反而失去以「亞際」作為一種交融匯演的方法。其實,方法本身便存在,一種流動性;蘊生出更為豐厚而獨特的亞洲性。

這亞洲性在「亞際」的身體對話下,也只有回到民眾性本身來對待,才能生產出進一步的表演美學特質。因而,民眾在一個社會群體中,如何以劇場作為文化行動,展現對於特定時空下的政經議題;對於「亞際」的交流與匯演,帶有決定性的影響。

只有當個別民眾的新民眾性,透過劇場表現被個體推動出來時,「亞際」的交互視線才會具備文化生產的衍生性。「亞際民眾戲劇」是在「亞際」和「民眾」中間,不端穿梭、斷裂、結構又解構的過程。這是一種以相互對話為視線,共同形構的民眾戲劇劇串聯。

從兼具在地性與美學表現性的民眾戲劇,進一步探究社區戲劇的論壇議題,如何表現於庶民美學的劇場主體化過程;也是在這樣的認知上,兩岸四地的民眾戲劇,找到了以亞洲作為主體的「亞際」劇場深入對話的匯流!匯流,因為它不是一種固態的表演交流,或者僅止於:以共創戲劇節慶為嘉年華會的最終目的。

216299788_816251112588629_76352017481779Photo Credit: 鍾喬提供
亞際民眾戲劇的系列線上講座。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