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名雇a們」身穿白襯衫,主對胸前掛著精緻的移工綠翡翠,聲音與面容頗有精神的告的存阿嬤高興的擠在門前,隨著門縫全開,家非再往裡走一些,常重站在阿嬤身側,名雇a們右手扶著門把,主對嘴上掛著燦爛笑容,移工則是告的存替我們開門的,Suma。家非
踏進客廳,常重周遭的名雇a們擺設呈現著氣派感,瓷瓶以及蘭花藏身在L型環繞的主對實木座椅後,後方的移工匾額寫著「壽比南山」、「壽翁楷模」等字樣,看的出阿嬤被家人的重視程度。
待阿嬤坐下以後,身穿一襲藍橘色的波米尼亞裙的藍小姐走了出來,開始介紹自己與這個家庭相識的過程。90歲的阿嬤有六個女兒以及兩個兒子,而阿嬤最小的兒子與藍小姐在英國讀書相識,隨後兩人在2003年搬回來台灣,當時的Suma也是藍小姐回國以後,遇到的第一位移工。
我們需要他們的程度,遠比他們需要我們還要來的多
「在我們還沒回台灣前,我們家這幾十年一直都很需要請移工,從以前公公還在的時候,甚至是更之前,阿祖還在的時候,都很需要他們,移工在我們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對藍小姐來說,平時忙於工作,加上兩個小孩都還處在最需要被關心與照顧的年紀,Suma能夠幫忙處理家務,以及陪伴阿嬤,對藍小姐來說分擔了許多的生活上的瑣事。
他就像是神隊友一樣,我們非常幸運可以有Suma
正值齋戒的5月,每天兩點半起床的Suma,用完餐並且拜拜完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準備阿嬤的早餐。
這時我們轉頭問向阿嬤覺得Suma的飯煮得怎麼樣?可能因為聲音不夠大聲,阿嬤沒有多做反應,這時,Suma 熟練的將嘴巴靠在阿嬤的耳朵旁邊,大聲且慢慢的說:「阿嬤,你覺得我煮飯煮的怎麼樣?」
阿嬤因為年紀大,所以聽力不是很好,因此Suma會靠在阿嬤耳邊說話,儘管聲調不夠完整,但是七年來的默契,讓阿嬤聽見問題後,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樣,開始稱讚Suma的好手藝。每當家庭有聚餐,常常會一起帶著他出去吃好料,而回到家中的 Suma就像是變魔術一樣,只要是他吃過的食物,就可以將嘴裡的味道,變成一盤盤家常菜,回到家裡的餐桌上。
陪著阿嬤吃完早餐,接下來就是每天的例行公事,散步。從家旁邊的巷子鑽進去有座公園,這裡是Suma每天十點跟阿嬤的日常。那天,我們也跟著阿嬤與Suma一起出去走走,出門前Suma轉頭問了問阿嬤:「你今天要戴帽子,還是撐雨傘?」阿嬤想了想:「撐雨傘。」此時,Suma手中早已拿好了雨傘準備出門。
簡短的對話當中, 可以看到Suma與阿嬤間的相處模式,是屬於兩人的七年來的默契。
移工如果有一技之長,那回到自己的家鄉,那也不枉他出來一趟
Suma回憶起與阿嬤見面的第一天,也是在這個客廳中。儘管是自己想出國工作的,但是第一次到這個家中的時候還是非常緊張,因為這裡完全沒有認識的人,環境與文化的差異也非常大,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快的融入這裡的生活,Suma決定從與奶奶熟悉開始。
為了與奶奶有更多的交流,Suma開始想要學好中文,於是先在Youtube上尋找影片,也因此意外發現One-Forty的教學頻道。
「他們如果有一技之長,那回到自己的家鄉,那也不枉他出來一趟。」
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支持Suma將中文視為自己一技之長的藍小姐,在認識One-Forty後,開始替Suma蒐集開課以及報名資訊,我們也在 2019 年年初的新生報名的相簿中,發現佇立在移工的隊伍當中,正準備幫Suma報名中文課的藍小姐。
對於Suma來說,能夠遇到如此支持自己的雇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移工的到來,讓阿嬤的下半生有人陪伴
「Suma是這幾個移工當中,我們最喜歡的。可以看看他的笑容,儘管有時候他的工作的時間很長,強度很大,但他始終可以保持一個微笑,而且是很燦爛的微笑。」
藍小姐說著與Suma的相處沒有磨合期,只有從不熟,到越來越熟,從一開始的了解,到越來越喜愛。在提到Suma過幾年後,因為合約期限而必須離開台灣,阿嬤也爭著說話。
「我昨天才跟他說,不要回去啦!」接著轉頭對Suma說:「你如果走了,我一定會很難過,很想你。」
Suma的到來,緩解了阿嬤下半生的孤單,也減輕了藍小姐的家務負擔,Suma與這個家的關係,早已超越了移工與雇主,他們是彼此最好的隊友。
One-Forty 成立以來,我們認識了上百位移工,寫了近百篇移工的生命故事。而今天,我們想以全新的視角,與你分享雇主眼裡的移工,是如何支持家庭的生活,是如何延續雇主的職涯,是如何與被照顧者產生深厚的感情。這些種種,讓移工不再只是移工,而是台灣人的好隊友。
現在,一起送出一份禮物給台灣人的好隊友,點這裡。
本文獲One-Forty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延伸閱讀:
- 回來了一個印尼移工,總會有下一個出去:「能理所當然地返家,想必是個幸福的人吧」
- 從來沒有「雇主」來到「她的家鄉」作客——帶來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心
- 與其提倡人人必須「和移工成為家人」,不如讓主雇關系「正常化」來得實際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