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遇上會講亞洲語的遇上亞洲語人,當場心生敬意。會說
這裡說的西方會講,就是遇上亞洲語有溝通水平,最少都講得流利。會說只會幾句,西方又或是遇上亞洲語重重覆覆那三四句搏掌聲的當然不算。因為對亞洲語言有認識,會說不論是西方中、日、遇上亞洲語韓文,會說還是西方西亞的阿拉伯文,又或是遇上亞洲語文法相對簡單、用拉丁字母的會說馬來文或印尼文,都表示多一層世界觀,西方看事物多一種角度,比大部分德國同胞都進深一層。
最初在香港學德文,認識老師Dr. Robin Sackmann,就很尊敬他對亞洲語言的修為。
他中學時期因著以色列鄰居學習希伯來文,後來又學過日文。他覺得日文的繁複禮節不適合他,然而學日文時又涉獵了漢字,因此改習中文,在大學修漢學,最後成為漢學和語言學者。他說在學校時只學法文和英文等歐洲語言無甚挑戰,所以自學希伯來文,開啟了非歐洲語言的大門。那時還是中學生的我剛認識他,以為很多德國人都如他一樣通曉亞洲語言文化,來德後方發現這樣的專家鳳毛麟角,一知半解的人才最多。
學過一門亞洲語的人,都不會隨街向亞洲人高呼「ni hao」和「konnichiwa」,因為他們都知道亞洲語言不知凡幾,自己所知皮毛,這樣叫喊只突顯無知。
從第一課起老師教授中文方塊字或日文假名,這些歐洲人就看見世界如此宏大。原來世上有不用字母的書寫方法,同樣可以表達繁花如錦的意思。課後在筆記簿上練習一筆一劃,猶如鑽進另一境界。
在德國的社區學院報讀亞洲語言班,例如學日文或韓文,都會認識到對亞洲真正有興趣的人。自己是班上唯一亞洲人,同學和老師或有興趣問你為何會來學習,並請你講解香港與日韓文化之別。班上同學百忙中來學習不容易的亞洲語言,許多都因為與亞洲的聯繫,或是有亞洲伴侶,或是常在亞洲公幹,或是熱愛韓劇和動漫。看見來自亞洲的你,他們都會覺得親切,會有許多問題問你,請你講解日文漢字在中文意思之別,或是問你為何東亞劇集裡演員表情總沒歐洲多。那裡,你會結識到投契之士,可以切磋和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