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淑玲
天剛剛泛白的未來物鱈12月早晨,頂著東北季風、大人跟著巫佳容緊拉著外套匆忙走入澎湖當地人魚市場中。魚香魚有魚有洋年時間還沒6點卻其實已經有點晚了,絲裡甚至食魚她說。根本早晨的沒鱈魚市場是屬於魚販專屬的拍賣時間,一批批魚貨上岸就立刻圍上有魚牌的小孩魚販前來加入拍賣。
別人搶海鮮她卻只看「下雜魚」
看著大批大批魚貨不斷上岸拍賣,不知但佳容卻更往裡頭走去,刺巫鰆東搜西查的佳容教育看著,不一會兒突然間:「下雜魚在那裡!推起」她興奮地往後面走去,盼澎地上是湖海一堆體型迷你、來不急長大就已被撈上岸的未來物鱈魚。
佳容解釋說,大人下雜魚主要是指非目標魚種、也非刻意被捕獲的魚。在當地漁民眼中不帶有高經濟價值經常性被當成飼養魚的飼料或甚至丟棄的魚獲。
在澎湖經常出現的甚至會有鯊魚、小虹魚,這些在其他地方視為珍貴魚種的,在澎湖魚市場裡,則被視為無用的下雜魚。在別的漁民眼中沒有用處的下雜魚,卻是佳容眼中的珍寶,甚至因為獲得了一批下雜魚而眼睛閃閃發光著。
從外地人變狂熱本地人
鯨豚狂熱份子巫佳容來自台中,經歷中華鯨豚協會工作、也輾轉到了澎湖在海洋公民基金會的淨灘淨海工作中愛上菊島。在反覆的淨灘、勸導海洋永續之餘,她發現海洋保育是一場從海面下到海面上的複雜生態之戰,需要更綜合的作戰計畫。她重新思考如何談海洋,決定將人和鯨豚放在同一個現實中談。
透過食材將海洋教育引入日常生活,從保育轉為食育,從食魚教育開始著手。
她說:「一開始我什麼魚都不認識,決定先從看懂魚開始。」她創立「食魚見學筆記」,清楚記載她在台灣和日本各地魚市場觀摩的心得,大量閱讀魚的知識、澎湖漁業的文化痕跡。「你知道嗎?很多澎湖人小孩根本不會游泳、父母也禁止小孩隨便下水游泳,但我們明明生活在幾乎抬頭就能看見海的小島中啊。海洋教育現場應該是打散在生活中且該被力行的。」
保羅‧科爾賀著作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說:「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句話用在佳容身上一點都沒錯。被夥伴形容「憨膽」的她,以外地人姿態決心在澎湖倡導食魚教育、教大家怎麼識魚、懂魚懂大海,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不管是澎湖在地人、像佳容一樣的移居者都看見了她的努力與熱誠,2020年巫佳容與夥伴找到了在澎南雞母塢一處好美的三合院,正式成立「年年有鰆」食魚基地,開始系統性地教大家識魚懂魚。
團隊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夥伴漁民第三代小黑這麼形容她:「佳容就是有一種神奇的整合魔力,會讓人特別想要幫她一把。其實也是看見了她比別人都更努力、更愛澎湖,我也甘願為家鄉付出。」
如小黑一樣有自身工作但卻也願意協助「年年有鰆」的夥伴包括移居澎湖的新住民、漁民的第三代、前NGO成員、大廚、水下考古潛水員、影像紀錄工作者等,他們將自身經驗、工作第一線場知識融入「年年有鰆」裡,漁民不一定跟永續對立,更希望創造友善環境的生活法且融入旅行、餐食和體驗中,使海洋教育無處不是教室。
轉譯成生活語言讓讓當地人聽懂魚與海洋
團隊中跟著佳容從第一年就做到現在的阿咪許桓瑜分享:「其實不是所有澎湖人都懂魚的。」佳容也跟著說:「我們也發現到,很多漁夫專精在某一種魚類或魚法,例如抓臭肚的不太懂土魠、定置漁網捕撈不太懂其他魚法等。另外移居澎湖的人、新住民等也有很多識魚懂魚的需求。年年有鰆就是在這樣基礎上開始了食魚教育的課程。」
他們試著在艱深的魚知識裡融入讓一般人聽得懂的語言。「第一步我們試著做轉譯的事,讓當地人聽懂魚與海洋。」為了從小孩教起,佳容跟夥伴還設計出了只有一卡皮箱大小的「行動廚房」,出差到各個學校去教小孩識別魚、懂魚、煮魚,從吃食開始誘導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澎湖的魚。「有些澎湖小孩從沒上過魚市場、甚至還有人不知道原來魚有魚刺…。」佳容回憶著。
夥伴洪于正從澎湖科技大學畢業之後再度回到年年有鰆工作。融入本身對海洋專業知識領域讓年年有鰆的知識底蘊更強大。「我們現在常常去清晨的魚市場、傍晚的黃昏市場查找下雜魚,就是希望可以有系統性地把這些魚做成標本。下雜魚幾乎都還是小魚的狀態正好可以成為教具。我們也在思考所有下雜魚處理的各種可能性,不想讓這些魚白白犧牲。」洪于正分享著。
聽進、讀進認識海洋的第一課
「你知道鱈魚香絲裡根本沒鱈魚嗎?其實都是狗母魚製成。而鮪魚罐頭裡也大部分是鰹魚而非鮪魚。」走進年年有鰆正在分享食魚教育課程的現場,巫佳容掛滿笑容用這段開場白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年年有鰆試著轉譯各種海洋知識直白地要讓所有人聽得懂。
至今為止,年年有鰆有6個經典行程:澎湖魚市場導覽、敲魚乾體驗、傳統漁法牽罟、魚料理教室、魚標本教室、魚拓體驗。活動只是媒介,更多的是透過直接到第一現場親身感受與親眼所及季節與海洋的韻律,才是食魚教育試圖走進澎湖日常裡最最基本第一課。
年年有鰆空間的最深處,是佳容最喜歡的空間「小鰆子書房」,一眼望去就是海洋的藏寶箱,幾乎有一半都是外文書籍的藏書高達1500冊以上,「最有趣的就是這些可以互動的海洋或魚類科普書,每次活動都能讓大小朋友玩好久。」
移居澎湖正式邁入第7年,現在的她能自在地走在魚市場,偶爾巧遇朋友或漁夫總能聊上好多季節魚類相關知識。或者在土魠最肥美的季節熟門熟路跟所有人分享一起「買一條18公斤」的大魚的歡樂故事。
那個當年鯨豚狂熱份子在大家眼中成為了澎湖在地人,喜歡鯨豚、喜歡海洋的心沒變,但他從食物最源頭做起,「照顧人吃的食物也是在照顧鯨豚的食物。」並且還想要一直一直努力做下去。
- 閱讀更多
- 年年有鰆官網
- 年年有鰆粉絲專頁
- 年年有鰆IG
加入未來大人物的倡議活動,持續關注更多熱血青年的故事!
*訂閱未來大人物電子報,讓他們的勇敢故事陪你前行
*幫未來大人物Facebook按個讚
*加入我們的Instagram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