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創傷讓人固著於過去,彷彿寄居於疾病中

文: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女士、佛洛分析彿寄先生們:

在上一講中,伊德引論於過我曾表達過一種期待,精神居於疾病希望我們的創傷工作是以我們的發現,而不是讓人疑慮,作為進一步探索的固著基礎。因此,去彷接下來我們將討論從前述兩個案例的佛洛分析彿寄分析中得到的兩個最有趣的結論。

我們先看第一個結論。伊德引論於過兩位患者留給我們的精神居於疾病印象是,她們都「固著」於自己過去的創傷某個特殊的階段,彷彿無法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似的讓人,並因此與現在和將來都失去了連繫。固著於是去彷,他們讓自己寄居於疾病中,佛洛分析彿寄恰如古時僧侶退隱於修道院中以承受其不幸的命運。帶給第一位患者這種命運的是那實際上早已結束了的婚姻。她藉由自己的症狀繼續與丈夫保持著關係。從她的症狀中,我們似乎能聽到她那為他辯護、寬恕他、讚美他和替他痛惜的聲音。雖然她還年輕,還能吸引其他男人,但她卻採取種種真實的和想像的(魔法般的)防範措施,以保持對她丈夫的忠誠。她不見生人,不講究個人外表;此外,她一旦坐下來,就無法很快地起身,她拒絕簽名,不送禮,理由是不能讓別人從她那裡得到任何東西。

第二位患者的情況也是如此。這位少女從青春期前就對父親產生了一種性依戀。她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只要她病得這麼重,她就不能結婚。然而,我們可以猜測,她病得很重,其目的就是為了不結婚,為了能繼續和父親在一起。

假如這種態度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普遍特徵,而不只為這兩位患者所特有,那麼我們就不能不問:一個人為什麼、以什麼方式,以及出於何種動機,可以採取這種特異而不明智的生活態度。事實上,這種態度也的確是各種精神官能症普遍而又重要的特徵。布洛伊爾的第一位歇斯底里症患者同樣固著於她照料病重的父親的那一時期。儘管她已康復,但在某些方面,她仍舊斬斷了與生活的連繫;儘管她仍健康能幹,但她逃避一個女人正常的生命過程。分析表明,我們的每一個患者都藉由他們疾病的症狀和結果固著於他們過去的某一特殊時期。事實上,在絕大多數的案例中,這一過去的時期往往是他們生命的早期階段——如童年期,甚至是哺乳期。

與這種精神官能症最類似的,是近來由戰爭所引發的一種流行病——我們稱之為「創傷性精神官能症」。當然,類似的病例也出現在大戰之前,出現在火車事故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可怕事故之後。創傷性精神官能症本質上與我們通常藉助於分析來研究、治療的自發性精神官能症不同;對於這種精神官能症,我們也不能成功地運用有關其他精神官能症的觀點去說明,我希望在將來某個時候能向你們解釋這一限制的原因。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這兩種精神官能症在某一點上完全相同。創傷性精神官能症清楚地表明固著於創傷發生時的情境就是病源之所在。這些患者時常在夢中重複這種創傷的情境;就那些可以分析的歇斯底里症而言,我們發現,其發作就是讓病人完全回到這個創傷的情境。彷彿這些患者尚未完成這個創傷的情境,似乎仍面臨著一個尚未處理好的緊急工作似的。我們非常重視這一觀點,因為它向我們表明了怎樣才能理解所謂的心理過程的經濟學觀點。

事實上,「創傷」一詞僅具有經濟學上的意義,假若一種經歷在短期內讓心理承受了一種強有力的刺激,致使心理再也不能用正常的方法來應付或適應,並導致心理能量的運作方式受到永久性的干擾,我們稱這種經歷為創傷的經歷。

這一類比必然會使我們將精神官能症患者所固著的那些經歷稱為創傷的經歷。這為我們提供了精神官能症形成,一個簡單的決定因素。因此,精神官能症相當於某種創傷性疾病,其成因也是由於患者無力應付某種情感色彩極為強烈的經歷。的確,這就是布洛伊爾和我(1813、1895)在以理論說明我們所觀察到的新事實時,提出的第一個公式。我在上一講所講到的第一位患者(那位與丈夫分居的少婦)的情況,可以用這一公式加以解釋。她還沒有從失敗的婚姻中解脫出來,仍然依附於她的創傷情境。

然而,我們的第二個病例(那位固著於其父親的少女)則向我們表明這個公式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一方面,小女孩愛父親很常見,這種愛也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因而將「創傷」一詞應用於此就會失去其所有的意義;另一方面,患者的歷史向我們表明,她最初的性愛固著在那時並沒有產生任何危害,而是幾年以後才在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的症狀中重現。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精神官能症的成因是極為複雜的,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但我們也不必因此而將對創傷的探究看作是錯誤的並加以摒棄,或許我們在其他地方還用得著它。

因此,我們必須再次中斷我們已經邁出了幾步的研究之路。這條路現在已無法走下去了,我們得先學習所有其他的東西,而後才能繼續走下去。有關這一固著於過去某個特定階段的問題,我們只想補充說,這種行為已遠遠超出了精神官能症的範圍。每一種精神官能症都包含著這樣一種固著,但並非每種固著都導致精神官能症、都與精神官能症相符、或都是由精神官能症所引起。

例如,親友死去的悲慟就是對過去某物的情感性固著的一個完美例子,它實際上表現出與現在和將來最徹底的疏離。但即使是外行人也能清楚地區分悲慟和精神官能症。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精神官能症可被視為悲傷的病態形式。或許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個人由於遇到了足以動搖其生活基礎的創傷事件而完全停滯不前,進而對現在和將來不再發生任何興趣,永久地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可是,像這樣一位不幸者並不一定會成為精神官能症患者。因此在描繪精神官能症的特性時,我們不要太重視這一特性,不管它是多麼常見,多麼重要。

相關書摘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為何夢的內容使人如此痛苦?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精神分析引論》,左岸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譯者:彭舜

精神分析之所以被視為一門科學,其原因並不是在於它所處理的材料,而是在於它所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能運用於精神官能症理論的研究,也能用於文明史、宗教科學,以及神話學的研究,而不會曲解它的基本性質。精神分析的目標與成就在於揭露了心理生活的無意識層面。——佛洛伊德

在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史上,佛洛伊德於1915年以前探討過夢、失誤動作、歇斯底里症、強迫症及自戀,完成後設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並與阿德勒、榮格分道揚鑣。至此,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似乎來到一個分水嶺,並暫時停滯下來。但事實上,許多新概念已在逐漸醞釀。

本書為佛洛伊德於1915-1917年間,在維也納大學冬季學期開設的精神分析課程之演講內容集結。書中不僅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本人對其先前理論所做的整理,也可發現許多後續發展的線索,如「強迫性重複」、自我的分析,以及「無意識」一詞的多重意義所導致的困難等,皆已有所討論。

嚴格來說,在佛洛伊德那個時代,無意識與性本能並不是新發明。但佛洛伊德援引這些詞彙,藉由嚴謹的研究方法賦予新的科學意義,從而建構他的個體心理學與文化理論,其初始探索的對象便是本書的三個主題:失誤動作、夢與精神官能症。這三者是無意識心理過程最初被發現的表徵。本書從「失誤動作」與「夢」開始,先指出當時心理學理論的缺口,讓聽眾了解無意識心理過程存在的必要,而後再進入艱難的「精神官能症」領域,建構無意識理論。佛洛伊德在本書中以完整的架構陳述自己的理論,並對諸如象徵作用、夢的形成、性倒錯,以及精神分析治療過程的分析等主題,做出詳盡且易於理解的整理或摘要。

本書曾被譯成多種語言,是佛洛伊德著作中除《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之外,流傳最廣的一本。此中譯本譯自英譯標準版的第15及第16卷。

(左岸)0GGK0281_精神分析引論(新版)_立體_300dpi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