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新視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借用《易經》,批判歐洲教會限制言論自由

文:張省卿

對歐洲社會人文之影響

孔教倫理與基督價值相互呼應

1721年,新視萊布尼茲的界普經批學生——哲學教授沃爾夫(ChristianWolff‑, 1679-1754),因為在哈勒大學(Universität Halle)一場〈中國實用哲學〉(De Sinarum philosophia practica)的魯士烈大論自演講中,把中國孔教倫理與基督價值對等比較與評價,腓特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帝借 1713-1740)驅逐出大學,喪失教職。用易由

但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判歐腓特烈大帝繼位,洲教制整個時代氛圍有了新的會限轉變,就在1740年,新視腓特烈大帝繼位的界普經批同一年,沃爾夫又被召回哈勒大學,魯士烈大論自重新執教。腓特1748年,帝借沃爾夫在柏林完成其有關中國歷史的用易由德文著作,《中華帝國史,或者中華統治者歷史,在中國各類事物與數字的不同稱呼⋯⋯》(His toria vom KönigreichChina od. Sinaals die Regentenvon China, Religion, Benennungenunterschiedlicher Dinge und ZahlenChinas...),著作中他嘗試編製中文與拉丁文字典,且搭配上《易經》爻卦圖。

字典中,最上方左邊有中文「一」的文字,右邊搭配拉丁文解說「Singnificats Unum」(意義為一);接下來往下排序是漢字「十」、拉丁文與十的拉丁文拼音「Tsi」等等;往下到了第八排,是《易經》爻卦的「☰」,拉丁文解說為「Coelum」(天);第九排是「☷」,拉丁文解說為「Terra」(地);接下來往下,是其他卦象符號,從此處可看出,此時在日耳曼地區,把《易經》的爻卦當成中國文字與人文學理來看待。其師萊布尼茲的整體論述,經過沃爾夫系統化整理後,成為十八世紀歐洲德語系地區啟蒙思潮的一部分。

腓特烈借中國使臣嘲諷羅馬教會

歐洲十八世紀中期,上層階級與知識分子間研究中國文化已相對比較普遍,甚至發表與中國相關的論述,都被認為是一種時尚;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於1760年自己親自撰寫法文專書《中華大帝國皇帝派遣至歐洲使臣腓腓胡之紀錄——譯自中文》(Relation de Phihihu, emissaire del’empereur de la Chine en Europe,traduit du chinois),書中借用《易經》「天、地」概念,討論「天道」人文理想,論述中提到在中國「Tien」(天)的概念;《易經》,此時被運用在文化倫理的規範中,具備自由思想的內涵。

書中腓特烈大帝利用一個自己虛構編造出來的人物來批判時局。腓腓胡先生來自中國,被派遣到歐洲擔任使臣,他以旁觀者冷靜、保持距離的態度觀察歐洲時事現狀。腓特烈大帝因受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 François-Marie Arouet, 1694-1778)啟蒙思想影響,對當時天主教教會箝制思想與言論自由不滿。

信奉新教的腓特烈大帝承襲啟蒙學者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波斯人信札》(LettresPersanes)寫作方式,冷眼旁觀、文筆犀利,借用異國風俗,嘲諷天主教教會限制言論自由。書中中國使臣腓腓胡與梵諦岡高階大主教(Bonzen)在羅馬有一段對談,在腓腓胡與主教對談的記錄中,寫道:

「什麼是邪教?」我問。

「別人的想法,跟我們不一樣。」(主教說)

我不得不反駁他。

我覺得非常諷刺,他要求別人想法與他一樣。當「天」(Tien)創造我們人類時,天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獨特的特徵,獨特的個性,及獨特的方式去觀察萬物。只要大家遵守道德習俗,其他則不是那麼重要。

(“Was istKetzerei?”Frage ich.-‘Die Meinungaller, die nicht So denkenwiewir’. Ich konnte mirnichtversagen, ihmentgegenzuhalten, ich fände es scherzhaft, daß ervon jedermannverlangte, seine Meinungzuteilen. Dennals der Tien(Himmel) unsschuf, habe er jedembesondereZüge, einenbesonderenCharakter und einebesondere Art, die Dinge zusehen, gegeben.Wenn man also nur in der Übung der sittlichenTugendeneinig sei,käme es auf das übrigewenig an.)

文中的「天」,借用《易經》「陰、陽」、「天、地」的概念,來論述人文規範中的獨特個性。腓特烈大帝借用中國大使的身分,表達東方造物主「天」,在創造人時,已賦予每個人獨特個性,人人不同,也會有想法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所以只要遵守道德習俗,就不用框限每個人的想法。此處借用腓腓胡,把天主教形容為邪教。

在書中腓腓胡接下來論述:

我的主教向我確保,他注意到我仍然保有非常中國的特質。我向他回答:「我想要終生保有此種特質。您知道嗎,在我們國家,如果地位高的人與您的想法相同,這些高位的人處境會很糟!他們會自己刑罰自己,為自己扣上鐵製頸銬,屁股戳刺很多針,隨其所欲,處罰自己。在中國,地位崇高的人,不管他們心情多不滿,他們都沒有權力讓一個奴隸日子不好過。如果他們這麼做,則一定會得到報復。」

(Mein Bonzeversicherte mir, er merke, daß ich nochsehrchinesisch sei. “Das willich zeitlebensbleiben”, erwiderte ich ihm. “Wissen Sie, in unseremLandehätten die Bonzen es schlecht, wennsie so denkenwolltenwieSie. Manerlaubtihnen, Halseisenzutragen und sich so vieleNägel inden Hinternzustoßen, als es ihnenSpaßmacht. Imüberigenmögensie so grämlich sein, wiesiewollen. Sie habennicht die Macht, einemSklaven das Leben sauerzumachen, und tätensie es, man zahlte esihnengehörigheim.)

腓特烈大帝繼續借用中國使臣來美化中國,利用東方中國「天」的概念與仁道精神,批判歐洲教會限制言論自由,也以中國為範本,強調奴隸有不受刑罰的人權,同時警告,如果違反人道,即使地位再崇高,也會得到報應。

腓腓胡繼續陳述:

我的主教用很憂愁的表情回答我說,我們都會被詛咒,被懲罰入地獄。因為那些不盲目崇拜主教的人,不毫無保留相信主教所言的人,就會毫無希望,不會被拯救。

(Mein BonzeerwidertemitbetrübterMiene, er sähezuseinemgroßenLeidwesen,daßwirverdammtwürden. Denn es gäbekein Heil für solche, diedieBonzennichtblindlingsverehrten und nichtgedankenlosallesglaubten, was siezusagenbeliebten.)

在這段論述中,腓特烈大帝借用腓腓胡來自東方中國的觀察與犀利論述,呈現歐洲教會在信仰上極權與守舊;利用對照中國的方式,用中國「天」道概念,展現教會的迂腐與黑暗。在萊布尼茲(1646-1716)時期,《易經》被當成科學、數學符號、宗教哲學來研究,半個世紀之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時期,《易經》中的「天地」概念,則被轉用到社會人文的規範中,成為自由的典範。

十八世紀中期,以腓特烈大帝為例,中國仍然是歐洲人眼中的理想典範,到了十八世紀末,經由大量禮儀之爭,在歐洲各地進行的討論中,也出現對中國嚴厲批判的聲音;更真實的中國樣貌,慢慢浮現在歐洲人眼中,典範中的理想形象也漸漸被翻轉。

相關書摘 ▶《新視界》:紫禁城利用廣場營造空間氣勢,對17世紀歐洲人產生無比壯觀的視覺效果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張省卿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慧眼獨具的「深歷史」
擺脫傳統沈溺於美感論述的藝術研究,開展新視界

全書收錄超過兩百幅圖片,
從建築設計圖、繪畫、古書,到雕塑和日常器物,
透過這些圖像,建構出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流互動,
翻轉西方文明中心論,重現「東力西漸」的年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