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貨膨漲尚未緩解,北美經濟隱憂日益浮現。港口供應自今(2021)年年初以來,壅塞由於全球貨櫃價格持續下滑,好轉緩在北美最繁忙的洛杉鏈瓶貨櫃港口洛杉磯港,其等待卸貨的磯港近成頸趨船隻數大減80%,顯示供應鏈中斷情況開始好轉。等待而即將《海運改革法案》上路預料再打擊海運業者聯合漲價的卸貨顯示行為。
北美港口壅塞開始趨緩
上週,船隻洛杉磯港董事吉恩塞羅卡(Gene Seroka)告訴《CNBC》鐵路和卡車變得順暢,驟減將貨物從船上運送到岸上的北美效率繼續提高。他說:「自今年年初以來,港口供應我們減少了排隊的壅塞船隻⋯⋯現在希望將這個數字降至零」。
今年6月份該港口運送了87萬6611個20英尺標準箱(TEU),好轉緩創下百多年來記錄相當驚人。洛杉鏈瓶但是隨著俄烏戰爭、通膨加上中國疫情干擾,經濟陰霾加劇,種種導致洛杉磯港口外等待的船隻已從創紀錄的109艘降至20艘驟減近八成。
疫情前停泊在海上的貨櫃船時間短,但疫情爆發後陸運的卡車司機開始缺工,完全中斷了向內陸運輸的能力,導致大量個原物料、金屬和產品堆積在港口倉庫,外界直指變相加劇通貨膨脹發生。
Seroka強調,目前雖然有所改善,但情況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運輸能力),且還要更新設備,特別是在船舶卸貨後向內陸運送貨物的路網。他強調:「我們的進口商必須更快地從內陸鐵路設施提取貨物。」
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受到通膨拖累,民調正在持續下探中,施政滿意度僅剩33%,有64%民主黨選民表示他們希望由別人參與2024年總統選舉。
拜登誓言打擊通膨挽救民眾信心,上月呼籲美國國會打擊海運公司造成的運價壟斷。他強調航運成本上漲的主因是9家海運公司控制著跨太平洋市場,並且將價格提高了多達10倍。
《海運改革法案》加強對海運業者的監管
拜登說:「對抗通脹的關鍵方法之一是降低通過供應鏈運輸貨物的成本。」
疫情最嚴峻時間,對貨櫃船的空間需求暴增,航運業者的高運費,折磨著美國零售商、製造商和農民,而主要位於歐洲和亞洲的海運公司短期間就可以賺數十億美元美元的利潤。
農業出口商告訴《華爾街日報》,去年海運業者拒絕了他們的貨物,轉而將空集裝箱運回亞洲,以尋求更多利潤的亞太貿易路線。因此農業出口商錯失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還有進口商也表示,海運業者拒絕處理貨櫃箱子,也未被監管單位罰款。
因此,拜登急欲制定《海運改革法案》(Ocean Shipping Reform Act)促使監管機構採取行動,加強其應對航運業的立場。目前該法於今年3月在參議院以投票方式通過。而這項法案是自1998年以來對海運法規的最大改革。
不過,專攻國際貿易的喬治梅森大學研究員克里斯蒂娜(Christine McDaniel)卻告訴《華爾街日報》,航運業直到幾年前還在苦苦掙扎,本法帶來的監管改革可能會對航運業的財務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斯蒂娜舉例說明,該法案還將舉證責任轉移到海運承運人身上,恐怕產生不公平的鉅額罰則,在景氣持續下探的情況,又恐怕對海運業者造成不小打擊。
延伸閱讀
- 貨櫃巨頭馬士基執行長:全球化並未瓦解,但海運榮景恐在8月反轉,出現「長鞭效應」
- 美國通過《2022海運改革法案》,解決塞港嚴重、貨櫃周轉率低等問題,打擊通貨膨脹
- 海運業慘淡那幾年造就今日長榮荷包滿滿,「張國華時代」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