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對於自然文學的書評歲自印象,還停留在課本裡代表性的位年物學《湖濱散記》,然而那時還未曾體會自然與心靈的輕博連結,生命經驗尚未拓展到能理解其中的家的紀錄單純恬適。直到近幾年開始迷上山林,日記一次又一次登山後的閉症博學艱困喘息後,發現心更能夠靜下來,著與自與山一同呼吸,成長澈心書寫內在的腦袋聲音。也因此開始漸漸注意到台灣興起一波自然文學,下依從劉宸君的連結靈《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到Instagram崛起的書評歲自山女孩Kit、還有徐振輔跨度更廣,位年物學融合西藏自然與風土的輕博博物誌《馴羊記》。隨著書頁踏上他們的家的紀錄足跡,聆聽自然界召喚。
積極投入環境運動與書寫的作家吳明益,在提及「自然書寫」裡關於科學性與人文性的比較與演化後,曾經那麼說過:「這類的作品價值重點還是在於自然互動後獨特的經驗與思考反芻,因此,文字的抒情性裡最迷人的莫過於『情緒』、『哲思』以及文字技巧烘托出的『氛圍』,再加上對自然議題的『批判』。」
因為非虛構,而顯得較「硬」的自然科學派書寫,也會因為科學家的敏感心靈,讓文體具有個人經驗連結的抒情性,卻也不失對環境敏銳的觀察與批判。《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於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作品。
我們被教導「孩子氣」是錯的,甚至是壞的。我為沒有這類感受的世界哀悼。
第一次看到封面上的書名時,是以「年輕」二字後做了分行,讓我不得不好奇,似乎刻意強調「年輕」的用意在哪裡?是天才神童的觀察紀錄,抑或是對成人的諷刺?
懷著這樣的好奇行至書頁間,發現年輕這個形容詞更有它深度的涵義。
這本書記錄了年僅十四歲的達拉以一年的時間,慢慢觀察四季中大自然的流轉。達拉顯然非常了解身處在北愛爾蘭裡的自然環境,小至住宅周圍不起眼的野花,大至森林保護區中才可能聽見的鳥鳴,都被他以敏感細緻的心靈接收,用近乎詩意般的文字寫下,在青少年特有的憂愁中,卻又帶著科學家的宏觀視野。
野生動植物是我的避難所,當我坐在那裡觀看,大人經常問我還好嗎。彷彿正常人不該只是坐著端詳世界,理解事物,觀察其他物種如何過活。
這些細膩的文字記錄在社群上漸為人知,開始有了知名度後,達拉的聲音慢慢被聽見,在試圖響應心中理想並向世人呼籲的達拉,不得不踏出去的同時,也不免被眾人戴上冠冕,但他與家人依然選擇最自在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路。什麼是成功?我想不在於比誰獲得更多,不是那些得到大家誇讚的豐功偉業,而是你熱愛,也只有你才會做的事情。達拉甚至能在自己用水桶建立的小生態池中,發現物種還活得好好地而蹦跳進屋,即便他自覺已經過了隨時手舞足蹈的年紀,但有何不可?在這樣博學的腦袋下依然有著與自然連結的澄澈心靈。
然而在這些細膩的觀察背後,同時也是一位自閉症者的告白與成長紀錄。
蒲公英令我想起我如何封閉自己,將大部分世界隔絕在外,要不是因為觀看與感受太痛苦,就是因為我對人們敞開時,卻招來嘲弄。霸凌。針對我感受到的強烈喜悅、我的激動和熱情惡言侮辱。多年來我一直把想法藏在心底,而今這些話正滲漏到世界上。
五歲時即被診斷出自閉症的達拉,多年來遭受霸凌與跟人群接觸恐懼的痛苦,除了家人外,他只跟自然訴說,並起身行動捍衛他的庇護所。從春天開始至冬末,達拉於部落格上傾吐與野生動植物的連繫,在他的觀察紀錄中據說涵蓋超過九十種鳥類、逾六十種植物,更有四十種以上的昆蟲。我們看到達拉試圖解釋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如何在這些自然生物習性與相處中,隱含了對人性的恐懼。他可以潛心觀察自然界,但他必須學會躲避人類對他的威脅;人人看了都蹙眉閃避的動植物殘骸,達拉害怕的卻是當他欣喜拿起時,不知會從何處拋來的訕笑與嫌惡眼光。
這世界只要允許高原存在,就必然允許另一種生活,和城市生活具有同等神聖性。沒有誰更高尚。沒有誰更客觀,沒有哪一套完美的敘事放諸四海皆準。——徐振輔《馴羊記》
跟隨達拉的文字彷彿一起遊走在北愛爾蘭的豐富生態林,然而氣候與物種跟台灣相去甚大,難免會因為無法想像或理解而在閱讀中分神。
但如同開頭所講的,達拉的作品價值並不只一昧地抒發自然與己志。書中不斷能夠發現達拉呼籲保育自然的決心外,也並不會完全否定人類,而是試著找出共存的觀點。
人類始終要學會的,就是如何能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並非一昧想要征服自然、或人定勝天的狂妄觀點,更不需要消極的認為人類存在即罪惡。達拉與徐振輔拋出的話語值得我們時時省思,萬物沒有生存的等級,一草芥或一鳥獸、達拉或世俗認定的「正常人」,都同樣值得被關注。
我們雖然不如達拉那般有著博學視野,但其實周遭早已存在我們習以為常甚至視而不見的生態物種。想起前年有機會上山野營幾次,在上頭連看見平凡的野花野草也能觸動心靈,回到都市後回味照片不免一陣好笑。是多久沒有好好徜徉在我們周遭環境中,體會季節更迭奧妙了呢?
請讓我引用書中提到威爾斯詩人戴維斯(W‧H‧Davies)在〈閒暇〉中寫道:
若終日憂慮,生活將變成什麼樣,
我們將無暇佇立凝望。
無暇佇立於樹枝下
像牛羊悠然凝望。
穿越樹林時無暇觀看
松鼠將堅果藏在草叢何方。
延伸閱讀
- 《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我們被教導「孩子氣」是錯的,甚至是壞的,我為沒有這類感受的世界哀悼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