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西方的自殺》:浪漫主義式的衝動不只造就了搖滾樂,還有科學怪人與哥吉拉

文:喬納.戈德堡(Jonah Goldberg)

我只要搖滾樂(這就夠了)

我相信搖滾樂可以解釋這一切,西方學怪而且只要靠搖滾樂就夠了。自的衝動我不是殺浪說搖滾樂中有浪漫主義的元素,我是漫主說搖滾就是浪漫主義。不過說實話,義式搖滾有科我猜類似的只造話用在嘻哈、鄉村樂或是樂還拉整個流行音樂上,大概也可以說得通。人與那麼搖滾樂和這些音樂類型的哥吉核心主題是什麼呢?不管由誰來說,都一定少不了這些要素:否定權威、西方學怪推翻「大人物」的自的衝動枷鎖、真愛、殺浪管他什麼後果、漫主追憶幻想中的義式搖滾有科美好過去、青春萬歲、只造鄙視出賣理想、疏離、真誠萬歲、異教主義、泛神論。不過真的要說有什麼元素最重要,那一定是個人感受高於一切。

從最商業化到最生猛的類型,搖滾樂都標榜著「體制外」(outside the system)的精神,訴諸某種發自內心、更高層次或是更真誠的權威,令人想起幾個世代以前那些拒絕被數字與計算機統治的詩人。還有一些更浮誇的捍衛者把搖滾拱上更高的層次,和那些與體制內苛暴眾神永世征戰的泰坦或神祇相比肩。

約翰藍儂就曾向我們保證:「基督教會完蛋的,它會枯萎直到消失……我們現在比耶穌更受歡迎——你說誰會先完蛋?是搖滾樂還是基督教?我還真的說不準。」U2的吉他手The Edge也告訴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搖滾不是職業,也不是興趣——搖滾是一種生命力,是生命的精華。」

羅伯.帕帝森(Robert Pattison)在《流俗得勝:搖滾樂在浪漫主義中的倒影》(The Triumph of Vulgarity: Rock Music in the Mirror of Romanticism)一書中談到,無論從相對於古典樂的角度,還是從社會中高階層自命不凡的角度來看,搖滾樂都是流俗之音。而流俗的英文「vulgar」來自拉丁文的vulgus,意思是群眾或俗夫。搖滾樂的聲音屬於人民,它既不假裝自己是高尚文化,也沒有什麼高尚的理想,只是朝著我們的內心深處歌唱,呼喚著每個人心中信奉泛神論(pantheistic)的那個原始人。

本書讀到這裡,想必各位都很熟悉這位原始人了,但我大概還是要解釋一下什麼是泛神論。泛神論一詞來自希臘文的pan(泛)和theos(神),意思是相信整個現實都具有神性,而上帝或眾神就存在於我們以及周遭的一切事物之中。換句話說,凡間就是天國,天國就是凡間。

我想應該每個人都有過這種在音樂中羽化飛升的經驗。維克多.雨果也說:「無法訴諸言詞,卻又無法默不作聲的事物,便只能藉著音樂表達。」這樣說來,世界上還有哪一種藝術比音樂更能像韋伯說的一樣,讓魔法重新回到人間(re-enchanting)嗎?

尼采有句箴言:「在聽不見音樂的人眼中,跳舞的人就像瘋子。」雖然這句話其實是別人亂塞給他的,但每當有人聽著iPod裡的音樂走過我們身邊,或是我們自己戴上耳機,讓繁忙的城市陷入律動之海,這句話就不再是隱喻,而是一種全新的寫實白描。也正是藉著這種感受,電影才能利用音樂將我們帶往那種與世隔絕的一體感之中——最近的電影《玩命再劫》(Baby Driver)就是這方面的傑作。

也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人類最早是怎麼享受音樂的。大概是有個原始的樂隊坐在營火旁邊拍著鼓,唱著寶貴的民謠與頌歌。古人這麼做固然是為了娛樂,但同時也是為了和神靈或同袍交流、緬懷祖先、奠祭英靈,或是抵禦邪靈,當然也有可能同時結合好幾種目的。音樂既是全民的,也是個人的;既是神聖的,也是世俗的。

搖滾樂就是把這些原始人的鼓聲接上超級音箱,我們被教導要分別的事物,全都被搖滾樂繫成一團;我們被告誡要壓抑的本能,全都在搖滾樂之中解放。它用傑叟羅圖樂團(Jethro Tull)的歌聲呼喚著:「讓我們回到叢林廝混/回那裡做自己。」

要說有什麼最能證明搖滾樂是泛神論、原始主義(primitivism)和感受至上三位一體的浪漫主義,莫過於它對內在權威與真誠的崇尚。儘管我們的扭腰擺首已經在音樂中,與周圍數以千計的歌迷合而為一,主唱還是要我們追隨心中的節奏。在黑格爾看來,浪漫主義雖然複雜,但一言以敝之就是「絕對的向內性」(absolute inwardness)。藝術家就像一個奴隸,全心全意服侍他沒有理性的繆斯女神。

這種說法雖然古老,但是到了現代,依然能在尼采早期的浪漫主義哲學中找到共鳴。音樂史學家瑪莎.拜爾斯(Martha Bayles)就說:「尼采對浪漫主義的強烈觀點深有共鳴,他同意理性在藝術中唯一的用途,就是面對、克服不理性,最後與不理性合為一體。」

搖滾和藥物都能帶我們遠離日常事物和理性權衡,逃脫勞神的案牘與當下的枷鎖,所以在大眾的想像裡,這兩者總是密不可分,也就不讓人奇怪了。古人讚頌的是酒、女人與詩歌,而現代人的真言則是「性愛、藥物、搖滾樂」——只要我們還是人類,這點就永遠不會變。

搖滾樂的客群幾乎都是青少年,這點也絕非巧合,因為這是文明秩序和內心原始人最頻繁交戰的年紀,也是本能慾望最強烈、最無法憑理性思考抗拒各種誘惑的年紀。只要經歷過青春期焦慮的人——也就是任何老到可以合法抽菸喝酒的人——都一定很清楚浪漫革命和啟蒙之光在青少年內心的征戰有多麼激烈。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