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秀亞
買書
朋輩中間,張秀作藝作書讀得好,亞寫書寫得好的術個為數不少,我卻在書買得多一事上,不平不應超過她們。咀嚼
父親當年曾向我們說,孤寂不願為我們置產,味為而願為我們留下一些好書。滿足在他老人家留下的張秀作藝作書籍中,有一部宋版《漢書》,亞寫我當時只是術個一個中學生,對此書的不平不應內容並不感興趣,誰知它使我受「益」非淺。咀嚼
那年考大學,孤寂作文題目正巧出自那部古籍。味為口試時,主考為文字學家沈兼士先生(浙籍、已歿),他問我那作文題出自何書,我連猜帶矇的說:「《漢書》。」聽到我的答語,他立即面色嚴肅的說:「你讀過《漢書》?」我卻輕鬆的老實回答:
「沒仔細讀過,但是『翻』過。」
我的答語是忠實的,我以一個稚齡、膚淺的中學生,對此書的內容實在看不下去,但趁家中曬書的時候,倒是為了好奇的緣故,確確實實的用手「翻」過篇頁。沈先生又另外問了我幾個問題,我都在類似的情況下過關,成績發表,不但榜上有名,口試一項居然得了九十五分,這自然是叨了愛買書的慈父的光了。
自從走入社會,從事文教工作,掙了一些薪水之後,我常想到這些薪水是一些書籍間接為我賺來的,更喜歡買書了,日久天長,買書成癖,也買書成癮。每在報紙上發現好書的廣告,必然會剪下來,偶然有一次「書展」錯過,就會悵惋好幾天。
有時到那「密度」過大的書架上抽拿書冊,一不小心一本書溜到架後,「打撈」不易,就再出去買同樣的一本回來,有一本書在這樣的情形下,重買過三次。寶島上出版印刷事業,日益發達,書籍印得越來越精美,而書價是全世界最低廉的。
倘下一番抉擇工夫,所費無幾,往往能得到一本好書。十多元可以買到一本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二十元可以買到一本莫泊桑的小說集,美國現代的散文名家塞伯,或者納什的文集,也不會超過三十元。真是有時覺得太「委屈」這些大名家了。
陽光晴好,或細雨霏微的日子,去逛逛書肆,搜購一些名家著作,真覺樂趣無窮,當然,一束花,一包清香松子,幾兩好茶葉,是看書時少不了的點綴,買書的歸途,也不忘添購這些「陪襯品」,如此,回到小書屋,一卷在手,芬芳滿堂,樂趣更覺滿溢了。
有一位年輕的女作家來訪時,曾經問我:「你悶不悶呢?」我望著滿架的書「伴」笑著向她說:「你猜呢?」
去發現好書!
孔子曾經說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說,人們往往只憑形貌而判斷一個人,一個有才學品德的人,往往因形貌不起眼而被人低估。實際上,豈止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常常會被低估,而一本好書往往也因外表裝訂不講究,書名取得難唸或不能啟發讀者美好的聯想,而遭受冷落,以致瑰麗的內容,被塵埃所封,而末了終為蠹魚所收拾,也許一個卓越的天才作家,因此就永無機會被世人發現,世界上這樣的悲劇每年不知發生多少。
有一天我曾去一家書店,偶爾瀏覽了一下架上書冊,發現其中有一本《華茨華斯及其序曲》,我心裡想,這是寫英國的湖畔詩人William Wordsworth的一本書,可惜書名過長,既不能予人美感,又不能予人實感(Sense of reality),不妨且拿下來,看看內容到底如何,結果才一開卷,我就覺著一股清新之氣撲人眉宇,如同新鮮的湖水般,使我的身心俱澈,文字優美,而義蘊深刻。
當初我們用「華茨華斯」這四個字來翻譯這位詩人的姓氏,不知是出於哪一位譯家的手筆,讀來既不與原字同音,且使人有芒刺在背之感,惟沿用既久,也就無人改正,而整個的書名中又含了多少個注音字母中的「ㄧ」!唸起來唇齒如同鋸琴,是這般繞嘴,看起來又是那樣刺人,所以這本好書,始終在讀書界未得到其應得的地位,悲夫!
我們的書店裡、書攤上,還有好多本書,因為裝訂不佳,書名繞口,作者的姓名不常見,廣告做得不夠,而不為人所知,但其內容,往往是非常精湛、豐富,味道醇厚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馬如此,人如此,書籍亦復如此,世界上多有幾個肯到書中去探險的安那托.法郎士,含蘊在一些書中的奇珍異琛才會閃出奇光。我們讚美《書評書目》此一刊物所做的貢獻,我們需要更多的批評家!
不是孤獨、寂寞的
前些天有位讀者問我說:「有人說作家大半是孤獨寂寞的,你覺得呢?」
她問得很好,一些作家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寂寞的情懷,孤獨的況味,如蘇東坡:「唯見幽人獨來往,飄緲孤鴻影」,秦少游:「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以及英國的華茲華斯:「我獨自漫遊,如一片孤雲」,……這不過只是偶爾拈來的幾個例證而已,多少佳文妙詩,其中多的是孤寂的詠嘆,所以,使讀者有一種感覺——作家大半是孤獨寂寞的,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
不錯,作家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願意孤獨,製造寂寞,因為,只有在孤獨、寂寞的時候,他才可以摒除萬慮,神思凝定,將他內心的感觸,靈魂的微語,以美妙的手法忠實的記錄下來,呈獻給讀者們,而這寂寞孤獨的時光,也只是指的他靜靜構思,展紙濡筆之頃。
一個作家,如果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作家,不應以咀嚼孤寂的況味為滿足。他寫作的出發點如果是基於對國族、對人類的大愛,他寫作的動機如果是提高人類生活的境界,他應該時時走出了他的屋子,而走到稠人廣眾之中,他走向城市,走向鄉郊;走向高樓,也走向窮巷——他努力去和人們接近,他越和他們接近,他就越會對他們感覺興趣,他的作品中,就越發充滿了溫情,而使得萬千讀者歌哭、奮發、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