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別再錯怪味精!醫揭吃了口渴、頭痛的真凶是「中國餐廳症候群」

味精主要成分是別再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錯怪吃口餐廳亦稱為谷氨酸鈉或麩酸鈉。味精然而,醫揭味精有害健康的渴頭惡名如此深植人心,究竟是真凶中國症候真的還是有誤解?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味精的一些迷思和一些常見的錯誤觀念,還有正確使用味精的別再方法!

迷思一:只要不添加味精,錯怪吃口餐廳就不會有MSG?

根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 研究,味精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醫揭我們每天正常的渴頭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克的麩胺酸鈉。因為麩胺酸鈉(MSG)是真凶中國症候氨基酸的一種,是別再食物中的一個天然成分,不僅存在於味精中,錯怪吃口餐廳還廣泛分布於許多食材中。味精所以「無味精的料理,也有麩胺酸鈉」,即使不主動添加味精,我們的飲食中仍然會攝取到這種天然的調味物質。這主要是因為許多食材,特別是肉類、奶製品、海鮮等,都含有一定量的麩胺酸鈉。

迷思二:味精,是不安全的?

科學研究顯示,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味精是安全的。它被廣泛應用於烹飪中,提升食物的鮮味。在動物實驗中,只有在非常高劑量的麩胺酸鈉(MSG),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 於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

所以,食藥暑也是建議,在合適的攝取量下,味精並不對大多數人造成危害。事實上,它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食品添加劑,有助於提升風味。

迷思三:味精,常會引起頭痛?

科學研究顯示,味精在正常使用下不會引起頭痛。所謂的「中餐頭痛症」或叫「中國餐廳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或叫「味精症候群」(MSG symptom complex),大多數是由於其他食物成分,而不是味精引起的。

目前還缺乏確鑿的科學證據,支持中國餐廳症候群的存在。有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個體對某些成分的過敏或敏感引起的,但這並非所有人都會有的情況。

黃軒補充,中國餐廳症候群,是一種描述在中餐飲食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不適症狀的術語。通常與中國餐廳食物中的加入味精食品相關聯。症狀可能包括頭痛、頸部緊繃、胸悶、噁心等。2019年《食品科學與安全》(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期刊中,有一份科學文獻評論確認,將MSG與任何疾病關聯,目前這是沒有根據的。

正確使用味精的四個方法

  1. 量要適量:使用小量味精來提升食物風味,不要過量。
  2. 均勻撒播:味精應均勻分散在整個菜餚中,而不是集中在一處。
  3. 安全用量:在正常用量下,味精不會對大多數人產生危害。
  4. 過量風險:高劑量使用味精可能導致一些人出現不適,如頭痛或胸悶。因此,使用時要謹慎。

味精引起不適的攝取量因人而異

味精的攝取量引起不適的情況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敏感度不同。根據衛生組織的建議,每日的可接受攝取量(ADI)為每公斤體重不超過0.6克。這意味著一個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攝取不超過42克的味精是被視為安全的。

黃軒強調,希望大家能夠更理性地看待味精,正確使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持健康!記得保持飲食多樣化,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追求營養均衡!

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味精被冤枉好久!醫揭「吃了口渴、頭痛真相」超錯愕 肉類、奶製品裡也有

延伸閱讀

  • 《華人大補史》:味素在日治時期銷入台灣大受歡迎,但仿冒情況比日本還要猖獗
  • 《歡迎光臨町中華》:町中華的風格就是熬湯頭理所當然,最後再以「味精」畫龍點睛
  • 加味精真的不好嗎?先認識「鮮味」怎麼來的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丁肇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