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朱家安:說人「因貪受騙」合理嗎?一分鐘哲學因果分析

文:朱家安

柬埔寨人口販運案,朱家哲學一些人除了感嘆世風日下,安說也不忘補充這些受騙的人因人就是太貪,若當初不貪,貪受就不會受騙。騙合以下我將說明,理嗎這個關於貪的分鐘分析說法沒有什麼道理:它可能符合事實,但它也通常只是因果馬後砲,缺乏實用性,朱家哲學無法推論出有用的安說行為指引。

一分鐘哲學因果分析,人因忍耐一下很快就過去了

說人因為貪而遭致損失,貪受這是騙合一個「因果宣稱」,主張貪是理嗎損失的原因之一,並且也暗示一個「反事實預測」:若當初不貪,分鐘分析可能就不會損失。

因果宣稱和反事實預測常常成對出現,你不會感到意外,因為我們人類探究因果關係,主要就是為了預測未來,幾個例子:

  • 沒戴口罩近距離談話,是染肺炎的原因之一╱若你當初有戴口罩,可能就不會染疫
  • 出門前沒檢查口袋,是忘了帶鑰匙的原因之一╱若當初有檢查,可能就不會忘記帶鑰匙
  • 等級太低,是打不贏boss的原因之一╱若當初有把等級練上來,可能就能打贏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見:

  1. 這些反事實預測都成立,並且它們可以有效幫助人了解如何避免染疫、忘記帶鑰匙和卡關。
  2. 我們很容易說明為什麼這些反事實預測有實用性:因為它們對應的因果宣稱成立。例如,因為沒戴口罩的近距離談話可能導致你染上肺炎,所以戴口罩或避免近距離談話能讓你遠離肺炎。

考察了這些例子,我們很容易進一步認為,當一個因果宣稱成立,跟它對應的反事實預測就會有實用性。畢竟掌握因果關係,就能預測未來,對吧?

我認為事情沒這麼簡單,讓我們從一個虛構案例說起。

「生理時鐘」來挑戰了!

「生理時鐘」是我虛構的綜藝節目遊戲,挑戰者在不看時鐘的情況下默數30秒然後按下浮誇的紅色大按鈕,現場會顯示按按鈕時真實的秒數,若挑戰者在1-30秒間按下按鈕,會得到跟秒數相同數量的千元大鈔,若超過30秒才按按鈕,就在主持人的嘲笑下空手回家。

在「生理時鐘」裡,最棒的情況就是你剛好按到30秒。若沒這麼剛好,29、28、27甚至25秒其實也不錯。但若想按30秒結果超過時間,那就虧大了,什麼也得不到。

若參賽者在「生理時鐘」裡為了按30秒而超過時間,主持人可能會虧他太貪心。這說法大家應該都會同意,因為相應的判斷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

  • 因果宣稱:過於貪心,是他在「生理時鐘」遊戲裡挑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 反事實預測:若他當初別這麼貪心,可能就會挑戰成功。

你很難反駁這個反事實預測,特別是當你就是那個失敗者的時候。然而,對其他等待登場的挑戰者來說,就算他們把這個反事實預測放在心上、刺在手掌,它對於成功挑戰「生理時鐘」的幫助也非常有限。原因很簡單,「生理時鐘」的難點在於挑戰者不知道30秒到來的準確瞬間,光是知道自己可能因為貪心而拖過30秒最後空手而歸,是沒有用的。

而且說到底,哪個參賽者不知道自己「可能會因為拖過30秒而得不到任何獎金」?當你對參賽者給這個建議,你只是在重複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並且可能有說教嫌疑)。

「不要貪心」這種建議沒有實用性

「生理時鐘」案例讓我們知道,就算某個「因果宣稱」成立,因此相對的「反事實預測」也成立,這並不代表這個反事實預測有實用性,能幫助人做出正確決定。因為我們可能缺乏關鍵資訊,來從反事實預測推論出有用的行動指引:

在「生理時鐘」裡,若你缺乏準確的時間感來知道自己距離第30秒有多遠,那光是知道「不要貪心」是沒用的。

這也讓我們知道,「不要貪心」這建議無助於提升「準度」。當你接受「不要貪心」的建議,你會把自己某些行動的數值修正得小一點(在「生理時鐘」裡比較早按按鈕、在吃到飽餐廳吃少一點),但你並不知道這個修正會讓最終數值變得更好還是更壞,例如,這個修正過的數值確實有可能幫你按到30秒而不是33秒,但也有可能害你按到25秒而不是28秒。

當然,對於已經在「生理時鐘」裡落敗的挑戰者來說,「不要貪心」看起來是很合理的建議,因為他們擺明了就是超過30秒才按,所以數值往下修正是合理的。然而問題是,在一個挑戰的結果揭曉以前,我們根本就無法判斷眼前的挑戰者是否應該依循「不要貪心」的建議去把數值往下調整。

換句話說,對於尚未按按鈕的挑戰者來說,「不要貪心」沒有意義,而對於已經落敗的挑戰者來說,「不要貪心」完全是馬後砲。說不定上一個按到29秒的贏家其實比下一個按到31秒的輸家更加貪心,只是他的生理時鐘也更快,兩者剛好抵銷。

「生理時鐘」案例跟柬埔寨詐騙事件並不完全對稱,但有一些可以比較之處:

  1. 對於挑戰失敗的人和受詐騙的人來說,確實我們可以說,若他當初「不要貪心」,就不會有此下場。
  2. 然而這完全是馬後砲。若一個人急迫想賺錢,結果受詐騙,大眾會說他貪心;若一個人急迫想賺錢,結果真的掌握到了「看似很扯但是是真的」的機會,那麼他會成為成功樣版,不會被譴責貪心。若貪不貪心之間只有運氣的差別,那譴責運氣不好的人貪心並無意義。
  3. 這種事後判斷無助於預測。若有兩個人面對內容不同但賺頭差不多的賺錢機會,在你看來兩個人同樣貪心,你無法僅用他們貪心的程度去判斷他們是會真的賺到錢,還是會遭受詐騙。不管是對當事人還是其他人來說,「不要貪心」都沒有實用性,無法推論出行為指引。
  4. 就像「生理時鐘」的參賽者需要的不是「不要貪心」而是更準的生理時鐘,潛在詐騙受害者需要的也不是「不要貪心」,而是正確的資訊。

當然,若你人在機場,眼前就有一個擺明受詐騙的人正要取機票,或許你會認為不管怎樣都該把他攔下來。不過就算是在這種情況,提供正確的資訊應該也比譴責他貪心還合理。而要是他不願意面對真相,相信自己真的受詐騙,對於這種防衛心理,最好的說明也不會是貪心,而可能是資訊不對等、確認性偏誤、自尊和面子。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