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藍綠白政見都有提到的「巴氏量表」是什麼?申請看護前一定要做嗎?還有哪些評估方式?

議題背景

在台灣申請看護移工之前,藍綠量表需要先經由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白政巴氏評估被照顧者失去身體自主照顧功能的見都程度,決定是有提否可請家庭看護移工。巴氏量表得分越低,什麼申請表示越需要依賴看護者的看護照顧。

由於台灣社會高齡化,前定申請看護的做嗎需求增加,被照顧者的評估年齡、疾病狀況、藍綠量表疾病種類、白政巴氏家人照護的見都能力都不同,因此有些情況下雖然有照護的有提需求,例如失智,什麼申請但巴氏量表評估是看護可自行做生活上的動作,而無法申請,需要醫師和其他量表來認定。

2024年總統候選人的長照政見裡,也都不約而同提到巴氏量表,這引起眾多關於用巴氏量表做為申請門檻的討論,包含巴氏量表存在的必要性、無法評估實際照顧需求的情況,以及如何改善量表或評估的方式,讓有需要的民眾都可申請到家庭看護移工。自今年10月15日起,勞動部發布新聞稿宣布放寬申請家庭看護移工的標準,增列三大類可以不用經過巴氏量表認定的被看護者。

然而,需要被看護的人狀況多元,若要盡量顧及多元的被照顧者,除了放寬門檻,有沒有其他巴氏量表之外的評估方法?巴氏量表可以改良嗎?國外又是怎麼使用巴氏量表的呢?一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2024年01月05日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李淑君

Q1:除了以巴氏量表評估受照顧者的行為能力之外,還需要納入哪些其他面向和能力的評估以獲得較全面的照顧考量?

  • 目前在長照系統中,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已透過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多面性的評估個案的能力與長照需求,為提供更全面的照顧考量。除了巴氏量表主要用來評估個案基本日常生活的功能表現,也使用其它量表評估溝通能力、認知功能、營養狀態、身體功能、居住環境、情緒行為、家庭社會支持,除了個案本身狀況,也評估主要照顧者的負荷。

Q2:除了巴氏量表以外,有沒有其他評估受照顧者行為能力的量表或方式,以盡量顧及多元的被照顧者?

  • 不管是國內外,目前評估基本日常生活功能表現的工具,的確以巴氏量表最為普遍,但是仍有其它使用率高也相當普遍的量表,也許可以替代巴氏量表,例如Katz指數(Katz Index of In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包含六種基本日常生活功能,但只有評量受照顧者依賴或獨立兩種評分方式。

Q3:若不再使用巴氏量表,優點和缺點分別有哪些?

  • 目前國內外,不管是在研究上或臨床實務上,巴氏量表仍是基本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最主要的評估量表,而且有共識的使用某種特定量表,可以讓專業人員彼此溝通無礙,這也是為什麼長久以來巴氏量表在評估日常生活功能或失能這麼具代表性。我認為不是不能使用巴氏量表,而是該量表僅代表日常生活功能這個單一面向,應搭配其他多面向的評估,如此綜合評估才能因應多樣態的被照顧者,對於個案狀況也能更加完善了解。

Q4:若巴氏量表有其必要性,可以如何改良?

  • 目前已有學者提出修正版的巴氏量表,題項不變但評分標準較為精細,以李克特氏五點量表(Likert scale)並根據被照顧者的獨立程度從1至5給分,雖然修正版的巴氏量表已被驗證有更高的敏感度和信度,但目前仍不普遍。我個人認為,巴氏量表中的「大小便控制」是首先可精簡的兩個項目,因為已有如廁的題項,且大小便控制與神經控制有關,與日常生活功能其它題項的面向略有不同,但未來仍需經過重複的研究驗證。

Q5:國外如何使用巴氏量表評估被照顧者的失能狀況?值得台灣參考的部分為何?

  • 外國,例如英國和德國,評估有長照需求的個案,皆以全人照顧為核心,因此不只以巴氏量表評估基本日常生活功能,亦搭配其它面向評估量表以獲得更全面的個案狀況,類似目前台灣已有的照顧管理評估量表。不只如此,他們因為也相當重視個人尊嚴、生活品質,以及個人在文化、社會、宗教和情感的需求,相關的評估也會被納入。
  • 事實上台灣的長照系統已有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均透過照顧專員親自至個案家中,使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多面性的評估個案的能力與長照需求。就台灣目前的需求來說,外籍看護是長照系統中的重要的人力,應將他們納入並整合進長照系統,不應分成兩個路徑,甚至互相排擠。如果是這樣,就不會有單獨使用巴氏量表來評估是否符合聘僱外籍看護的狀況,應由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單一窗口負責,經過多元且完整的評估個案,提供適切的照護計畫與建議。
  • 利益聲明(Declared interests):無利益相關

2023年12月26日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

因巴氏量表於研究上與臨床上使用的意義不同,臨床使用上的層面並非我的專業,此次僅針對研究上巴氏量表的使用來回覆。

Q1:研究上使用巴氏量表和臨床使用有何差異?

  • 我個人認為是「動機」上的差異。臨床上評估時,通常有「能不能請看護」等結果需求,因此有可能影響個案(或其家屬)如何報告其能力。研究上就是單純評估個案的能力,沒有什麼「後果」。

Q2:您的研究為什麼會使用巴氏量表?評估哪些對象?評估什麼樣的行為能力呢?

  • 我們之前的研究(10多年前)是老人衰弱的研究,主要評估65歲以上長者。我的部份是臨床心理學,主要研究主題是老化態度與生活適應,巴氏量表是其中一個輔助用的量表,配合其他評估方式一起評量。

Q3:使用巴氏量表做研究的優點和侷限分別為何呢?

  • 使用巴氏量表做研究的優點是容易評估且廣在研究與臨床上使用。
  • 侷限其實應該還好,因為研究很少只用一個量表,故會配合其他評估方式一起進行,不會有臨床上為了效率需要選一個「最好」評估工具的問題。

本文經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巴氏量表」專家意見

延伸閱讀

  • 邱顯智批林志潔「公私不分、濫用權力」,三明治世代的長照壓力如何解?
  • 為弱勢民眾找解方,賴、柯、侯各提了哪些社會福利政見?
  • 台灣獨創長照模式「互助喘息」:二對多照顧紓解人力荒,家庭照顧者終於能好好休息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丁肇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