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練習不想要》:不要從眾,不要追隨大多數,群體智商一般會低一些

文:盧熠翎

內在不再受外界的練習是非、價值觀操控

觀點在外界,不想不從注意力也在外界,眾不追隨外人看了你一眼,大多你立刻腦補了一萬種他對你的數群商般不同看法。我們在頭腦裡編織大量的體智故事,都是會低源於我們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我們覺得別人的練習觀點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看上去沒什麼不對,不想不從傳統價值觀也是眾不追隨這麼宣導的,但我們去尋找別人的大多認同時,會非常辛苦:

第一,數群商般帶來大量的體智內在消耗,自我否定。會低

第二,練習頭腦裡產生大量對對方語言觀點的揣測,造成混亂疲累。

第三,傾向於去討好別人,缺乏自己的立場,無論別人說什麼,自己都唯唯諾諾。

第四,會退縮,不敢行動,害怕失敗。

這些都是外界對我們的影響和牽制,使我們失去自己的力量。

極簡清理就是要把外界對我們的影響和牽制一點一點地清理掉。

物品的斷捨離是讓我們減少物欲,不因為外物的多少、得失而感覺到焦慮、痛苦、不安。

外在的物品清理了,外在的觀點、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要做清理,讓外在的一切都不再影響我們的內在。

我們的內在不再受外界的是非、價值觀操控,這才是真正的極簡清理。

我們對他人認同的渴求由來已久,是在人類從個體向集體的生存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形成的,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追求安全、認同、接納,害怕被群體孤立、排斥。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逐漸有了村落、部落、氏族,我們知道了個體的力量很微小,只有團結才可以讓自己生存下來。因此當我們被集體排斥的時候,被一些主流權威否定的時候,本能讓我們意識到不安全,尤其是在幼年的時候,會建立更深層的被孤立、被排斥的不安全感。

這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它根植在人類的意識裡。如果後期的教育也宣導合群、犧牲個體、尊重權威,我們就更容易被別人的認同牽引。

當你被別人的認同牽引的時候,會有以下六種表現

  • 第一,特別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和看法

很擔心別人會否定你、取笑你,因為那讓你感覺羞恥;說話做事的時候,會留意自己給別人留下怎樣的印象,在頭腦裡不停揣測別人會如何反應,自己的言行是否太傻、該如何補救等等;想討好他人,獲得正面的讚揚;容易因為他人的否定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去迎合對方,對別人說的事情一味贊同,甚至根本不考慮其觀點到底對不對。

為什麼有人的口頭禪是「對對對」?因為他下意識地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很害怕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不一樣,甚至相反。這樣的人甚至覺得對方應該看見自己的表現,應該認同自己,因為自己已經夠迎合、討好對方了,如果沒有得到認同和讚許,他還會生氣、不滿。

  • 第二,沒有辦法拒絕別人

因為你需要別人的認同、肯定、關愛,你不能讓自己承擔糟糕的感覺、被拒絕的感覺,你不想讓別人失望,很難把拒絕說出口,所以你會很累。

自己只有五千元,還能借出去一萬的,就是這種人。別人一開口,彷彿自己就必須接受。這種人的自我界限是不清晰的,甚至是沒有自我的,別人對他有要求,就好像應該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樣,接受就變成他的責任和義務。

  • 第三,想要儘可能地表現好,想證明給別人看

想把所有光鮮、了不起的細節都表達出來,想獲得讚許、驚訝、認同。

這個時候,你的注意力不在自己的內心,而是在外在。你的內心期待一個畫面,就是別人很開心,願意接納你、表揚你。如果別人沒有這種反應,你就會不悅。當看不見驅動你的動力的時候,你追求的目標就有可能產生偏差。

芊芊結婚沒多久,就遭遇無性婚姻和家庭暴力,夫妻兩人互相傷害,惡性循環,加上和公婆一起住,公婆也經常對她冷言冷語。不久,芊芊就產生了非常大的創傷感,經常暴怒,狂砸東西,不受控制地悲傷哭泣、失眠,整天陷在憤怒和怨恨的情緒裡無法自拔,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她很想離婚,但又怕傷害父母,害怕別人的眼光。因為她的原生家庭很幸福,她從小在人見人羨的優渥家境中成長,怕暴露自己的婚姻狀況被他人嘲笑。

芊芊這個情況非常典型,她就是注意力完全在外,自己的婚姻狀況如此惡劣,不思考如何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問題,反而想著那些不相干、不重要的外人會怎麼看她,自己不如以往光鮮會不會遭人恥笑。

這其實是一個一目了然的問題,更新一下思維,馬上就可以結束在惡劣婚姻關係裡面掙扎的狀態。因為生活是自己的,我們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有可能你真正想要的是簡單快樂的生活,但是你在乎別人看你的眼光,把生活過得複雜、不堪。有可能你本來並不熱衷於名車、名錶、名牌包,但是你總覺得沒有這些東西就沒有面子,擔心別人嘲笑你連奢侈品都沒有,所以也都配置上。

還有一種人很想證明別人錯了,透過否定別人給自己帶來快感,實則想要證明自己最優秀,這種人實際上也是陷在對別人認同的渴望裡。

瑟多納釋放法(Sedona Method)認為,人有三個最強烈的核心欲望——想要安全、想要控制、想要被認同,所以被認同的動力的確是很大的。

  • 第四,從眾以獲得安全感,不願意和大家不一樣

別人到了一定年齡結婚,我也到了一定年齡就結婚;別人生幾個孩子,我就生幾個孩子;別人都在買房子,我也買房子;別人看這部電影,我也看這一部;別人去馬爾地夫度假,我也去馬爾地夫;別人有的,我也要有。不願與眾不同,沒有自己的主見,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只知道追隨別人。

  • 第五,害怕出錯、被指責,害怕承擔責任,不願自己做決定,把控制權讓渡出去

做決定容易犯錯,拍板定案的話會承擔風險,所以開會的時候、討論的時候、遇到風險的時候,這些內在沒有力量的人會鴉雀無聲,不願意去表達意見。

  • 第六,特別想要去控制、干涉別人的觀點和看法,特別想要去幫助和拯救別人

總覺得別人是有問題的:你怎麼年紀這麼大還不結婚呢?你怎麼不生孩子呢?你怎麼不想生第二胎呢?你怎麼能夠從這麼好的工作辭職呢?覺得別人不應該有這樣的表現和態度,不應該有這樣的反應和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沒有劃清自己和別人的界線的行為。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