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2:江南的發展》:以孫吳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是「江南立國的定海神針」

文:丸橋充拓

第二章 「古典國制」的岩波繼承——六朝至隋唐

一、南方眼中的新書《三國志》

漢帝國的落日

持續四百年的漢帝國,至三世紀初逐漸崩垮。・中展孫中心相對於大陸,國的國此時日本列島上的歷史略江諸勢力正邁向統一發展。卑彌呼代表倭國遣使節來朝貢,江南際戰但實施冊封的發的國定海王卻為篡奪漢王朝的魏(二三九年)。繼承卑彌呼的吳為臺與,所朝貢的南立對象又變成篡奪魏國的西晉(二六六年)。

漢帝國崩解的神針餘波不只影響日本列島,對周邊地區也造成很大的岩波影響。剛好三世紀到六世紀時,新書地球正迎向寒冷期,・中展孫中心居住於內陸的國的國游牧民族開始向溫暖的地區移居,進而與周圍的歷史略江農耕世界產生衝突。這類的狀況不只發生在漢帝國,羅馬帝國等歐亞大陸東西方的國家,無不陸續面對。

在這漫長的混亂期之間,於王莽朝至東漢間完成的「古典國制」又將由何者加以繼承?在第一卷時已經提過,「古典國制」的形制之後主要由西晉、北朝、隋唐的順序加以繼承。但另一方面,對於孕育於漢代的傳統文化,由中原延續至江南地方的「六朝」(吳、東晉、宋、南齊、梁、陳六國的總稱)的人民,更認為自己才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本章主要的目的,就在於進一步探索這段過程。

魏晉南北朝的興亡略年表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魏晉南北朝的興亡略年表

東漢滅亡後,漢分裂成曹魏(曹氏)、蜀漢(劉氏)、孫吳(孫氏)三國,此即知名的三國時代(二二○─二八○年)。本節首先探討三國時代的動向。

熟讀《三國演義》的讀者也感受得到,這個時期中,武人與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重要。武人是靠著「武藝與俠氣」,從社會的底層或邊緣往上爬升,進而擁有自己的兄弟或軍隊的領袖。文人則是以地域社會為根基的豪族知識分子,具有儒教的素養及政官界良好的人脈關係。前章所述的劉邦集團,也是武人與文人的結合體,自漢帝國四百年的國祚以來,文人與地域社會的盤根錯節變得更為深厚。

漢帝國這座原本不動如山的宗廟宮室土崩瓦解後,「武人的衝撞力」與「文人的安定性」的組合,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驅動著時代巨輪前進。

兩者的結合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屬劉備與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年)的關係了。原本只是一個向心力較高的集團領袖劉備,從諸葛亮身上所獲得的,不只是「天下三分之計」這條妙計而已。諸葛亮背後其實代表著他身後的荊州(湖北、湖南)文人知識分子與豪族階級。因此,劉備得到諸葛亮的首肯出仕,其實意味著得到他背後的文人與豪族的支持。

東漢末年的荊州,在長官劉表的主導下,學校的擴充與文化的振興持續發展,逃避戰亂的文人,許多避走荊州,進而形成被稱為荊州學的學派。活躍於《三國演義》之中的司馬徽、徐庶、龐統以及諸葛亮等人,都是與劉表或多或少有所關聯的學派分支。換言之,在與劉表宴飲時,發出「髀肉之嘆」的劉備,在對諸葛亮行「三顧茅廬」之禮後,等於成功獲得荊州文人與豪族對此喟嘆的回應。

這個時期的人們,地域社會對自身的評價——鄉論——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若在某個地域獲得某種評價後,無論好壞,都將成為流通全國,甚至跟隨一生的「證照」。如曹操具有過人的識人之明,因此許劭稱其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並據此獲得發跡的機會。又如劉備,因為將在荊州的鄉論中具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納入麾下,取得了發展勢力的基石。

劉備集團之後向益州(四川)擴大勢力,雖然將益州豪族納入政權之內,但卻難以克服其外來政權的弱點。在魏篡漢稱帝後,蜀漢為了與之對抗而建國(二二一年),也是打著再興漢室的大旗,以維持國內的向心力。但在創業功臣一個個迎向天命之後,接班第二代中以荊州出身者占大多數的政權中樞,因為無法消弭地域社會之間的隔閡,終於成為三國之中最早被魏合併的政權(二六三年)。

孫吳政權的成立

《三國志》之中,另一個雄霸一方的英雄,出身自江南一帶的孫氏,原為吳郡的下層豪族。孫家在東漢末年的動盪期,於孫堅一代逐漸嶄露頭角,但與初期的劉備集團一樣,還只是未獲得有力豪族支持的任俠集團,只能轉戰各地,以求戰功。至兒子孫策時,與周瑜、張昭等來自北方的豪族交好,其弟孫權又吸收了陸遜等江南的有力豪族或魯肅等新興富裕階層後,才逐漸確立穩定的政治基礎,最終邁向孫吳的建國。

孫吳在赤壁之戰(二○八年)中擊敗稱霸中原的曹操後,原則上確立了與蜀漢同盟,共同對抗曹魏的方針。過程之中,於建業(今之南京)築石頭城,城內還打造了連結吳郡的水路網。孫權即帝位的時間為二二九年,與其他二國相較晚了許多年,但在建國以前建設此地的整備工作,早已進行了多年。也為建業打下了成為江南重鎮的基礎,一躍而成歷史舞臺上的六朝首都。

孫吳的勢力,是以吳郡四姓(陸、顧、朱、張)與會稽四族(虞、魏、孔、賀)等自北方來渡以及江南的豪族所募的私兵為主。因此孫吳的體制也是以保障這些豪族的利益為出發點。比如承認軍團世襲的出兵制,以及提供軍團的經濟基礎的奉邑制等。

近年,隨著相關文物的出土,讓孫吳的制度更加明朗。一九九六年,近十萬片簡牘於湖南省長沙市發現,此即「走馬樓吳簡」。其中文字紀錄的簡牘約有七萬六千片,紀年大多為嘉禾年間(二三二~二三八年)。現在公開的內容雖然只有一部分,但大致上分為租稅關係、戶籍關係以及官方公文書等,之中涵蓋了許多關於田制、稅制、軍制以及與這些制度相關的地方行政機構與家族制度的豐富資訊。

圖10走馬樓吳簡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走馬樓吳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