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的串流眼淚》上周末播映EP.3〈標準作業程序〉、EP.4〈兩難〉,哈燒迎來收視高點,片火平均收視創下1.67,神的首兩收視高峰更達2.02,眼淚收視人口達80.31萬人,集漂引起熱議,起承卻相趣味多數觀眾大讚極為寫實,轉合令人感同身受。對少點曖而《火神的昧與眼淚》有如此驚人的收視率以及網路聲量,我認為是串流團隊在首兩集,成功創造讓觀眾產生繼續追劇的哈燒動力,因此,片火此篇文章藉此說回源頭,神的首兩淺談EP.1〈日常〉、眼淚EP.2〈遺願〉。
做為全劇首集的〈日常〉,導演蔡銀娟在前7分鐘透過一場大火做開場,將觀眾迅速推入「火神」的世界,蔡銀娟開場毫不猶豫地選擇用這場火點燃、強化戲劇張力,再將角色一一鋪張開來,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人各司其職,在救災的起伏跌宕之中,就能隱約窺見人物性格。
開場戲確立的是拉出、塑造整齣劇集的主角——「消防員」以及「火神」,於是觀眾能認知到整部作品的核心內裡,開場的直接,精準且到位。
而隨著劇情推演,觀眾能看見消防員面對「火神」的形體千變萬化,它能是「酒空」;它能是「異物卡喉」;它能是「墜河自殺」;它能是「緊急休克」等等,因此,或許能更精準的說,消防員在對抗的,始終不僅止於火神,更多的是「災難」,而災難碰觸的便是「死亡」,於是《火神的眼淚》在前兩集呈現的是——「死亡的距離」,這份死亡的距離,就是消防員的「#日常」,同時是民眾的「#遺願」,從議題、形式到內容,《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緊緊扣題,高度合一。
編導也積極、聰明地透過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角色,具象化消防員的困境。溫昇豪直面工作與家庭的兩難抉擇;林柏宏的幻象嵌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陳庭妮是職場的女性縮影,且添進母親的情緒勒索;劉冠廷則碰上政治的不公與不義,至於江宜蓉飾演的護理師,側寫、描繪了醫療體系的輪廓。從角色的故事線拆解,就能清楚明瞭地望見編導省視、延伸、挖鑿的議題。
在編導筆下角色的鮮明立體,而演員群良好、自然的化學效應,再再加深這齣劇集觀眾的「共感」,有血有肉的「同安分隊」頓時於焉成形,就此躍出螢幕,成為消防隊員的眾生相。
綜觀來看,《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的起、承、轉、合是漂亮的,在〈日常〉的大火之後,〈遺願〉就迎來兼容並蓄、包藏眼淚的藍海。換句話說,蔡銀娟用「火起」再以「水收」,初始以剛猛直烈的火場,送出震天價響的險惡;最終在悠遠而深沈的大海中收束,轉化為寧靜安穩的內斂。〈日常〉與〈遺願〉首尾遙相對望,映襯出截然不同的底氣,撫慰悠悠人心。
《火神的眼淚》前兩集呈現的是「精準」二字,它意識到消防員眼中「火神」的真實意義,並關照民眾的普世情感。而在精準的背後,是來自編導團隊扎實的田野調查,功不可沒。至於製作人湯昇榮接連完成《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火神的眼淚》三部獨樹一幟的類型片,以目前成果來看,確實闢出一條職人劇的康莊大道。
但是,最後我要強調的是,《火神的眼淚》的聰明與精準,於我個人而言,相對少了些「曖昧性」,失了些「趣味性」,便稍嫌乏味。編導在職人劇的世界觀,急欲迅速拉進與觀眾的距離,於是某些臉譜化的功能性角色顯得了無新意,議員、鬧場民眾等角色的台詞與行為矯揉刻意,就此失神。
不過也能理解,劇中這些「功能台詞」的直白,或許恰恰是製作團隊對於「創作媒介」的高度解讀而作出的公式抉擇。《火神的眼淚》是10集規模的劇集,多數人「追劇」是「分心」的,是在通勤時透過手機追劇;是在家中掃地煮飯時追劇;是在午休時抓緊時間追劇,追劇不似電影院,少了場域的儀式性與強制性,若想秒瞬搶下觀眾眼球,就需簡化影像語言,強化某些單一情緒,於是簡潔有力的對白與角色形象,能抹去觀眾拐彎的思考、刪除多一層的轉化,便能有效擊中。若從這點解讀,《火神的眼淚》是成功、合理的。
若進一步對照公視上一檔大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火神的眼淚》的確少了些影像的曖昧性,但對於觀眾來說或許就更易入眼。於我的個人口味,楊雅喆的曖昧性替作品增添薪柴,劇集就此有了細推敲磨的空間,不易理解卻饒富趣味;蔡銀娟的火神則燒乾影像的解讀空間,直面強勢撲鼻而來,易理解卻丟失可能的韻味,而在其中就能讀取兩名導演的創作手痕,以及對創作平台、甚至是對觀眾的掌握、理解與實驗。
純粹以創作而論,兩者皆無對錯;至於若從商業檢視,目前多數觀眾選擇往《火神的眼淚》靠攏。
延伸閱讀
- 《火神的眼淚》斥資9400萬瞄準消防職人劇,溫昇豪、陳庭妮、林柏宏、劉冠廷等影星大聊拍片趣事
- 【串流推片單】《火神的眼淚》好評不斷;艾美亞當斯、安海瑟薇等大咖明星齊登場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