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工資與物價的基本價的價攀基本迷思(上):無論基本工資是否調高,消費者物價都在不斷上漲
比較基本工資的工資高不工資變動和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變動時,情況就很清楚了。與物因為業想
在去除2008年和1989年物價漲幅超出正常範圍的迷思異常後,在下圖中可以看到,下物基本工資的調漲多變動與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之間再次幾乎沒有相關性。
無論基本工資是否上調,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賺更物價都在上漲
同樣,各種工資增加的基本價的價攀基本區別在於,在基本工資漲幅較大的工資高不工資年份,工資的與物因為業想變動可以彌補物價的上漲。
雖然這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迷思消費者物價變動,與基本工資的下物變動沒有關係,但這些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調漲多物價變動是有明顯的模式的。
在下面的而企圖表中可以看到,在過去四年裡,這些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實際上每三年左右就會上漲約4%。
換句話說,即使在基本工資沒有增加的年份,這些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仍然在不斷上漲——這是過去40年明顯的模式。
因此,在知道物價無論如何都會上漲的情況下,基本工資實際上應該調整到高於這些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的水平,以確保工資能夠趕上生活成本。
然而在過去的20年裡,這基本上沒有發生——特別是在陳水扁和馬英九任總統期間——基本工資要麼沒有增加,要麼停滯不前。
事實上,從2000年代初開始,可以在下圖看到,雖然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持續上漲(粉紅色線),但台灣基本工資的增加卻滯後(綠色線),直到蔡英文2016年上任以來的這幾年,差距才開始縮小。
換句話說,這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增加速度,一直快於基本工資增加能夠趕上的速度。因此,這些17項重要民生物資對台灣勞工來說,是變得越來越昂貴了。
本月,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還表示,該部進行的研究表明「物價增加有許多因素,包含原物料進口等,研究顯示,基本工資對物價影響很有限」。
的確,比較台灣最大的兩個進口國美國和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可以看到,從2000年開始,台灣消費者物價的變動就跟隨著美國和中國的變動。
那麼,按照工商團體的邏輯,我們是否應該禁止進口到台灣以防止物價上漲?
台灣物價上漲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如果我們將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與農林漁牧業的利潤進行比較,還可以在下面的圖表中看到,消費者價格的變動與利潤的變動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比和工資變動的關係更為密切。這表明,這些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的原因是農業部門的價格上漲,以及該部門的企業賺取的利潤——17項重要民生物資包括米麵粉及調製麵粉、豬肉、雞肉、雞蛋和鮮奶。
而且,將這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消費者物價變動與批發業的利潤變動進行比較,也可以看出兩者在過去十年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下圖顯示批發部門利潤的變動跟隨上一年消費者價格的變動。說明台灣消費者物價上漲與台灣超市消費者物價上漲密切相關。
在這種情況下,像最近全聯收購大潤發的這樣的連鎖超市日益壟斷,而導致的缺乏價格競爭,是危險的。
同樣,消費者物價的變動也與食品及飼品製造業的利潤,顯示出更強的關係——利潤的變動往往在消費者價格變動兩年後發生。
從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消費者物價和工資的變動幾乎沒有什麼關係。然而,消費者價格的變動顯然與進口國的價格變動和相關產業賺取的利潤密切相關。
上述比較表明,消費者價格上漲極有利於整個供應鏈中企業的利潤,因此消費者物價上漲與企業利潤增加的相關性比,與工資變化的相關性更高。
如果工商團體如此擔心消費者物價上漲,那麼他們不是應該提倡減少利潤以壓低消費者物價嗎?
這也意味著,要降低消費者物價漲幅,就需要實施價格控制,抑制企業的利潤,以防止消費者物價大幅上漲。換言之,正是放鬆管制的經濟方式造成了經濟不平衡,導致台灣企業過度盈利,以犧牲勞工為代價。
因此,台灣消費者物價的急劇上漲導致台灣成為世界上民生用品價格最高的國家之一。如今,台灣牛奶價格全球第二,米糧的價格第四,地瓜和蘋果價格第五。
因此,工商團體將基本工資上漲作為代罪羔羊,並不公平地將台灣消費者物價上漲歸咎於基本工資。與此同時,台灣企業卻能夠為自己賺取越來越高的利潤,同時壓低台灣勞工的工資,剝削他們的勞動力。
台灣企業是否通過壓低台灣勞工的工資,賺取了過多的利潤?
正如我之前寫的,若將台灣的基本工資和生活成本,與人均GDP相近(兩萬美元至五萬美元之間)的其他發展國家進行比較時,可以看到其他國家的基本工資,通常與他們的生活成本相對應(如下面的相關圖表所示)。
但今年,台灣基本工資2.4萬元遠遠落後於趨勢線(紅點),僅處於消費者物價比台灣低20%至30%的其他發展國家水平。如果台灣的基本工資要與這些國家類似的生活成本掛鉤,實際上今天應該在四萬左右。
因此,與生活成本相比,台灣的基本工資與其他國家相比被嚴重壓低。
將基本工資與民生用品價格進行比較,我們再次看到相同的趨勢——其他國家的基本工資,通常與其民生用品價格相對應。然而,台灣的基本工資遠遠落後於趨勢線。台灣今天的基本工資,竟類似於民生用品價格只有台灣一半左右的國家水平。
如果台灣的基本工資要與這些國家的民生用品價格掛鉤,那麼台灣的基本工資今天實際上應該在的52,500元左右。
台灣的工商團體不斷抱怨工資不能上漲,因為他們將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但真正值得質疑的是——如果台灣企業支付的工資與其他東歐國家一樣低,但收取的物價卻是東歐國家的兩倍,那麼台灣企業為什麼一直抱怨無賺更高的利潤呢?與東歐同行相比,台灣企業就這麼無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