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避不開的社會性死亡:為何這波#MeToo加害者不誠心道歉?

自2023年6月初,避不波《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自曝受害的社會一篇#MeToo文,帶動不少被民進黨公職人員性騷擾的性死受害者的情緒,紛紛跳出指控。亡為

兩周之內,何這從政治圈、加害文學圈、誠心社運圈、道歉藝術圈⋯⋯紛紛爆出相關事件,避不波範圍涵蓋台灣各社會群體。社會直至6月19日,性死黃子佼因拍攝未成年少女裸照,亡為讓原本話題日漸沉寂的何這#MeToo又興起一波高潮。

台灣#MeToo浪潮

至6月20日止,加害網友整理這波#MeToo事件清單,誠心已有129個案例,加害者除蕾拉外,全為男性(包括男同志),大部分為社會名人,多涉及職場與學校的權勢性騷。少部分為一般大眾,多屬熟人性騷。

而129例#MeToo事件中,加害者的回應分成三種,一是道歉,二是反駁,三是提起誣告。道歉者少,反駁者多,提告者少之又少。

事件中絕大部分為性騷,性侵跟性侵未遂的例子極少,誘姦的不少。數據上反映了社會現實,也符合大眾的心理期待。

一般來說,以社會觀感,被性侵的受害者常會遭到社會羞辱,故常不敢發作。即使性騷,勇敢站出來指控,也是自辱名節,容易被社會檢討。但在這種父權壓迫下,還有那麼多受害者願意站出來,也表示當代政治正確的推廣,已有成效,只是社會風氣一時尚難改善而已。

而#MeToo事件,也成為近期全台網路熱議的話題。輿論風向大多是安慰、鼓勵受害者,並聲援有常被性騷擾的女性。然後譴責加害者,呼籲要給予社會性死亡,要加害者誠心道歉。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