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宮崎正勝
由始皇帝所構築的從空中華帝國基礎
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逐一打下六國,間解建立秦帝國(西元前二二一-前二○六)。世界史隋色彩世界秦王政不僅統一了歷經長期戰爭的唐帝大空間,更建立起現今中華帝國統治體系的國強革命原型。官僚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游牧統一語言分歧的掀起各個地區,這樣的中華體系讓大空間的統一成為可能,若非掌握漢字的空間菁英,則無法在語言不同的從空廣大區域活動。即使在現代的間解中國,南方與北方的世界史隋色彩世界語言仍完全不通。
一統天下的唐帝秦王政設立了「輝煌(煌煌)天神(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西元前二二一-前二一○年在位),國強革命他整理了官僚體制,游牧並且將部族制轉換為國家體制,這個制度乃是基於天命論,也就是受天帝委任的皇帝直接統治萬民。秦帝國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來一統部族。官吏由中央派遣的郡縣制,即是將地方與皇帝連結的系統。秦根據陰陽五行之說,以秦為水德王朝,「六」為最尊貴的數字,因此帝國全境共區分為三十六(後為四十八)郡,其下設立數千百個縣,交由官僚來統治。
帝國統治的基礎單位-縣有「懸繫於首都」之意,官僚在地方有力人士的協助下,進行徵稅與維護治安的工作。在另一方面,郡是集合數縣而成的行政單位,從郡與軍同音可知,係指由中央派遣軍團來管轄的範圍。此外亦有一說,照文字之意,縣是集合之物。
作為帝國的根基,實現道路網建設及車軌(馬車的車軸寬)統一。結合首都與各地大城市、北方軍事據點,完成總長一萬二千公里的道路建設,其中約七千五百公里稱為馳道,是寬七十公尺的幹道,在一定間隔設置驛站,道路用於皇帝行幸、官僚往來及非常時期的軍隊移動。對秦而言,位於蒙古高原的游牧勢力-匈奴是帝國的一大強敵,因而結合戰國時代由北方各國所建造的城牆,形成萬里長城,據此圈住中華帝國的統治空間。
受匈奴所侵擾的漢朝
秦滅亡後,楚國貴族項羽(西元前二三二-前二○二)與沛縣(現江蘇徐州市)的農民劉邦(西元前二四七-前一九五)展開相互激烈的競爭,最後由劉邦(高祖,西元前二○二-前一九五年在位)獲得勝利,建立漢朝(西漢西元前二○二-八,東漢二五-二二○)。
漢朝實行郡國制,由皇帝直轄地與諸侯統治領地所組成,承認地方有一定程度的自治。雖然在概念上缺乏整合性,卻不失為一種考量到現實的懷柔統治。當時,漢朝因熔礦爐而能大量鑄鐵,是世界最大的鐵器生產國。
在兩漢的四百年間,中華帝國走向穩定。適逢西漢盛世時期的武帝(西元前一四一-前八七)決心投入與匈奴的決戰。如前所述,匈奴可與西亞的斯基泰人相匹敵,是擁有馬匹的強大軍團,建立漢朝的劉邦亦曾被匈奴所包圍,並且簽下了屈辱的和談條約。至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展開全面戰爭,計畫與大月氏(當時已被匈奴趕出蒙古高原、移居到阿姆河上游巴克特里亞的游牧民族)聯手夾擊匈奴,於是派遣使節張騫(?-西元前一一四),以及一百名隨從至大月氏國。後來交涉雖告失敗,但根據張騫在當地十餘年的見聞報告,始明暸在中華世界之外,有中亞諸國及西亞的帕提亞(安息)、絲路(絹之道)的存在,孤立的帝國得以大開眼界,歐亞西部和東部網絡於是產生了連繫。
從西漢奪得帝位的外戚王莽(西元前四五-二三)建立新朝(八-二三)。然而,新朝立基在儒家思想的紙上政治破綻百出,導致發生赤眉之亂(一八-二七)而因此滅亡。之後,劉秀(光武帝,二五-五七在位)建立東漢,放棄在渭水盆地已然荒廢的長安城,以黃河中游的洛陽為首都。另外,因地方豪族勢力抬頭導致東漢的皇權較弱,洛陽的規模遠遠不及前代的首都長安。
自東漢武將班超(三二-一○二)以西域都護(西域長官)的身分統轄綠洲諸國,絲路交易相當活絡,天竺(印度)、大秦(羅馬帝國)等相關消息均詳細地傳入漢朝。
因游牧民族入侵與漢人大遷移所造成的空間膨脹
東漢末朝,由於豪族勢力抬頭、統治階層的腐敗、階級差距的擴大,因而引起黃巾之亂(一八四年),以此為契機,東漢最終在三世紀時結束。地方豪族加上中央宦官、外戚、官僚(黨人)爭權,統治機能陷入癱瘓狀態。不久便進入三國(華北的魏、長江下游江南的吳、長江上游四川的蜀)爭天下的三國時代(二二○-二八○)。《三國志》所描繪的即是魏曹操(一五五-二二○)、吳孫權(一八二-二五二)、蜀劉備(一六一-二二三)及其軍師諸葛亮(孔明,一八一-二三四)等人物各自活躍的時代。
司馬炎(武帝,二六五-二九○年在位)以下剋上滅了魏國,建立晉朝(西晉,二六五-三一六),在西元二八○年統一中國,三國時代終告結束。然而,不久後武帝去世,外戚藉著武帝之子惠帝的昏庸而進行干政,隨後八王起兵開始了史稱八王之亂(二九一-三○六)的王族間的大混戰。在此混亂中因胡騎(遊牧民族傭兵)能嫻熟駕馭馬匹,因此受到利用。
在持續的戰亂中,匈奴王劉聰藉世代與漢室有姻親關係進而佔領洛陽(永嘉之亂,三○四-三一六),西晉被滅,游牧民族建立了部族政權。其後,稱為「五胡」的游牧民族,陸續在黃河流域建立國家(五胡十六國時代,三○四-四三九),中華帝國的心臟區域轉而成為游牧民與農耕民混住的空間,漢人則大規模地往江南稻作地帶遷徙。馬匹重新改編了中華世界,成為涵蓋濕潤地帶的大範圍世界。
由於中華帝國史書的獨特之處,乃是置於王朝更迭的框架下,因此這時代的大規模遷移被忽略,靜態地被編寫進王朝交替史之中。若是不仔細重讀中華帝國的循環史觀,將無法描繪出東亞史的活力。
騎馬戰鬥技術的普及,以及強化中華空間與中亞的連結,游牧民族的風俗習慣(胡風文化)廣傳至東亞。大乘佛教在中華世界扎根,為了對抗佛教,統合傳統信仰的道教組織了起來。
北方乾燥地帶被游牧民族所佔據,江南稻作濕潤區的開發則更為推進。中華世界翻轉成一個廣大的歷史空間,而這個空間的組成包括游牧色彩強烈的麥作北朝,以及由門閥貴族把持、依靠稻作的南朝。不久,統一華北的鮮卑人北魏(三八六─五三四)的孝文帝(四七一-四九九年在位)推行漢化政策,朝游牧民族與漢人同化之路邁進,游牧色彩強烈的新漢人成為新的統治階層。
朝鮮半島北部通古斯系的高句麗(西元前一世紀左右-六六八),在西元三一三年消滅漢人的統治據點「樂浪郡」而自立,並將黃河流域的騎馬戰術和佛教帶至朝鮮半島。不久後,成立國家的動向、馬匹及騎馬技術一同傳往朝鮮半島南部與日本列島;於是百濟、新羅,以及大和王朝誕生了。而佛教與儒教、道教一同傳佈到了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
游牧系隋朝的大運河建設
隋(五八一-六一八)滅了南朝的陳,結束維持三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游牧王朝將淮河以南的漢人王朝(陳朝)所統治的稻作地帶納入版圖,一舉擴大了中華世界,這是在中華世界中的地方性「空間革命」。隋朝在短時間內就滅亡,因而與後繼的唐合稱為隋唐帝國,兩者均是游牧色彩強烈的帝國。
隋朝為了統治新的中華空間,建造大運河(世界最長,達一千八百公里),用以結合乾燥黃河中游的政治、軍事中心,與濕潤江南經濟中心。世界絕無僅有的內陸水道,讓海路的必要性更為降低,將中華帝國閉鎖在內陸。
隋朝一方面力圖在擴張的空間中穩固「均田制」,但在另一方面,因三次遠征高句麗的失敗,引起大規模的農民叛亂,隋朝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即宣告滅亡。
最強的農業帝國——唐
唐朝(六一八-九○七)皇帝,以天可汗(Tengri Qaghan)的身分降服了土耳其系的騎馬游牧民族突厥,統治空間一度擴大到帕米爾高原以西。唐朝強大的力量來自於抑制豪族,實行均田制,將全國的農地收歸皇帝所有。唐朝讓為數眾多的農民來擔負租庸調,實行府兵制,因此可用低成本來動員六十萬的農民為兵。由於均田制是適合統治者的上算制度,朝鮮半島及大和王朝也都嘗試實行,但均終告失敗。
唐朝在八世紀前半的玄宗(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時代達到最盛世。因為伊斯蘭勢力入侵而逃難的波斯人定居在長安,他們帶來的異國文化(胡風文化)為唐代更添繁華。然而,玄宗晚年因土地不足的問題嚴重,農民逃避兵役,漸漸地破壞了府兵制,為此,邊境地帶的防衛委予游牧傭兵。由中央派遣節度使,統率異民族的傭兵集團(軍鎮)。
在這種情形下,晚年的玄宗失去長年陪伴的皇后,轉而寵愛楊貴妃(七一九-七五六),集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家族崛起。其中勢力最大的是粟特人節度使安祿山(七○五-七五七),由於他的不滿、嫉妒與野心而發起叛亂(安史之亂,七五五-七六三)。叛軍佔領長安,沉浸在和平中的唐朝危在旦夕。
其後,叛亂雖勉強平定,但華北地區被節度使所割據,將土地及農民私有化,帝國瞬間轉而衰退。在華北地區,節度使及大地主加速土地私有化,過去均田制的農民轉為小作人(佃戶)。
唐朝時華北的稅收被節度使所奪,不得不倚靠佔財政收入一半的鹽專賣。九世紀後半,走私鹽商黃巢(?-八八四)領導的農民叛軍在全中國四處流竄(黃巢之亂,八七五-八八四),而節度使獨立的情況更是遍及全國。
西元九○七年,節度使朱全忠(八五二-九一二)倒唐後建立後梁,進入各地節度使(藩鎮)獨立的五代十國時代(九○七-九七九)。
然而,在中國因征戰而損傷身體的武人,違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以致社會地位相當地低下,無法像日本一樣成為武士階級。節度使以官僚維持門面,與部下僅止於一代的契約關係。只有天子一人統治天下才是常態,以此思想而為人所知的中華世界,並未孕育出分權統治的武裝領主。
宋朝(九六○-一二七九)為安史之亂後大約二百年的大混亂時代畫上休止符,將軍隊集中於皇帝之下,並架空節度使,統治權則委由科舉(學科試驗)所選拔出來的文人官僚。直至二十世紀初,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是文人官僚支持君王獨裁的體系。
相關書摘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世界三大洋中,大西洋最具備驅使近代世界出現的動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宮崎正勝
譯者:蔡蕙光、吳心尹
本書對於世界史的概念,受到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空間革命」理論的啟發,將歷史上的大變動結合空間樣貌的變化,大範圍地觀察政治、經濟、文化等變遷。
本書特色
- 拋棄死記年表的歷史教科書,一覽全新的世界史。本書輕鬆又踏實地從空間革命的概念詮釋世界史的各個時期,不僅饒富新意,也為過去被視為正統的世界史知識賦予新的意義。
- 以「空間」思考世界史,從六個「空間革命」俯瞰五千年人類歷史。作者過去曾寫過多本深入淺出、具啟發性的歷史書,全球化的人類史也在本書中清楚地浮現出來。他對於伊斯蘭教和游牧民族的歷史有深厚的研究,對其他歷史的敘述也很有吸引力。他特別關注伊斯蘭和土耳其的擴張、蒙古人的帝國,也著重東亞到中歐、東亞和東歐的大商業區的形成,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閱讀經驗。
- 脫離過往以西歐為中心的西洋史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洋史,其中心地區在歷史的進程中,一個個移動的世界史空間被繪製出來。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