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專訪】蕭高彥談《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從馬基維利出發,以劍橋學派之眼向歷史探問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許文薰|編輯:黃詩茹|攝影:汪正翔)

「其實我一開始並不是專訪主義研究共和主義」,坐在幽靜的蕭高西方研究室裡,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蕭高彥悠悠地說,彥談眼「踏入共和主義的共和研究領域,乃是思想史論機遇使然」。

1993年,從馬蕭高彥以黑格爾(G. W. F. Hegel,基維1770-1831)為論文主題,利出歷史獲得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發劍返臺初期,橋學他關注較多的探問是當時西方當代政治理論的顯學: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批判自由主義巨擘羅爾斯(John Rawls,專訪主義1921-2002)早期理論過份著重程序正義、蕭高西方建構普遍性的彥談眼正義原則,忽略了個體與社群在自我認同方面的共和交互構成性。

直到1996年左右,他應邀評論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張旺山教授的論文〈由「國家理性」思想論近代國家的發展與本質〉。「那篇文章把德國學術傳統對馬基維利的詮釋與國家理性論的關連,做了系統性整理與深入的分析,讓我產生相當大的興趣,覺得可以暫時告別當代理論,回去鑽研政治思想傳統。」

於是,蕭高彥從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著手,在1998年發表〈馬基維利論政治秩序──一個形上學的考察〉。這篇文章,是一位年輕學者研究興趣的轉向,也是他投入共和主義研究,15年後出版《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的起點。

以共和為名:歷史悠遠的「共和主義」

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作為西方政治思想傳統中歷史最悠久的觀念之一,現今也有許多國家以「共和」為名,但究竟什麼是共和主義?回答這個問題前,蕭高彥先提到,「1970年代以前,英語世界的政治文獻中,除了『美國共和黨』之外,其實很少出現『共和主義』這個詞彙」。

原因在於,十九世紀中葉起,社會主義以「平等」大旗與自由主義對峙而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共和主義則暫時告別政治論述舞台。直到1960年代後期,西方廣泛的社會運動(民權、反越戰、學生運動等)暴露了當時自由世界的政治社會問題,新的論述風起雲湧。1970年代起,劍橋學派則以新的歷史視野重新建立共和主義的思想遺產與當代意義。

共和主義,完整的表述是「公民共和主義」(civic republicanism)。其中,republic源自拉丁文的res publica。「res publica原始的意思是『公共的事務』,也就是政治的事務必須是公共的事務,由公民之間基於平等地公開討論」。

蕭高彥提到,「劍橋學派」學者波考克(J. G. A Pocock)將共和主義的起源追溯自希臘先哲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在希臘,家庭由夫妻、父子、主奴等三種支配關係交織形成。家庭中的「家父長」,作為城邦生活中有餘裕在公共領域討論政治的「公民」,「所以res publica不是在家庭發生,是在公共的場域」。另一位劍橋學派學者史金納(Quentin Skinner)則強調羅馬法關於「自由人」的界定,以及人文主義傳統對共和主義的影響。

2蕭高彥|Photo Credit: 汪正翔

從古典到現代,共和意義的轉移

翻開《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蕭高彥從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古羅馬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 B.C.)、義大利的馬基維利、法國的孟德斯鳩(Charles-Louis de Seconda Montesquieu,1689-1755)、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寫到德國的黑格爾、當代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1-1975)、史金納等。不只串連出一條悠長的共和主義系譜,也揭示了共和主義從古典到現代的意義轉移。

蕭高彥說:「古典共和主義的重要原則就是『混合憲政」(mixed constitution)」。亞里斯多德的時代,城邦存在貴族、平民等不同階層,「混合憲政」是為了調和彼此的力量,透過制度安排與政治官職的輪替,創造公民參與審議的同等機會,以期共同追求公民良善幸福的生活、實現政治德行。

然而,從古典到現代,共和主義的內涵產生了巨大變化。其重要的分水嶺,發生在布丹(Jean Bodin,1530-1596)到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所代表的現代國家形成的時代。十六世紀法國思想家布丹提出「主權」(sovereignty)概念,作為國家至高無上、不可分割的政治權力。蕭高彥說:「至高無上,意指一種高於實證法律的絕對性,且不再基於上帝的意志,成為開創政治現代性的分水嶺」。

從此,「主權」取代了「混合憲政」,共和主義也由此產生新的意涵,並發展出兩個系譜:以盧梭為代表的激進的「民主共和主義」,以及以孟德斯鳩為代表,強調法治觀念、權力分立的「憲政共和主義」。這兩條系譜雖然都肯定自由的價值,但對於如何確保自由卻有不同見解。民主共和主義重視政治自由的實際行使,憲政共和主義則強調行使自由不可或缺的法治與制度架構。

蕭高彥提到,盧梭高舉以人民為主體的旗幟,當一切法律依據普遍意志(general will)而產生,這個國家就是共和。「聽起來很抽象。簡單來說,因為社會契約需要所有公民的參與,雖然盧梭沒有說民主,但實際上是基於新的主權邏輯,產生以人民為主體的民主共和制。」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