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背後的其實強迫全因殘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全因未被父母肯定過
門一打開,不必走進來是自己總覺個乍看四十多歲、靈魂欠奉的喜歡中年女性——實際上,詠芷只有二十五歲,父母父母因為嚴重抑鬱而接受輔導。得自由於病情嚴重,夠好過詠芷辭去了設計師的未被工作,專心養病。肯定除了藥物治療,其實強迫全因她也積極透過運動,不必希望令自己重新振作。自己總覺然而即使情況偶爾轉好,喜歡但心裏那空洞的父母父母感覺卻一直揮之不去。每當空洞感出現,得自她就會再陷入自責、傷心和沮喪之中。
詠芷從小就是個完美主義者,即使簡單如一個數目字,都會要求自己寫得完美;別人花十分鐘完成的功課,詠芷卻因為不斷修正而比別人花多數倍時間。問及她的家庭關係,她形容一家人感情良好,然而焦點卻一直集中在母親身上。我估計,凡是在輔導中被刻意遺忘的人,正正有可能是問題所在之處。果然,當被問起父親,詠芷沉默了良久。
原來詠芷父親是一名退休軍人,從小對詠芷及哥哥相當嚴格。由於父親經常出外工作,能夠陪伴兩兄妹的時間少之又少。有趣的是,每當提到與父親有限的親子時間,詠芷總會以體諒的口吻說:「都明白,爸爸需要出去搵錢照顧頭家。」我反問:「其實你係唔係都好想爸爸陪你?」詠芷不語,眼淚卻默默地流,整個桌面都是她一滴一滴的眼淚。
在輔導的歷程之中,我遇過許多成年人,即使對父母有相當的不滿,可是在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過後,往往都會急不及待以一句寬恕的說話為父母開脫。很可能在亞洲文化,我們總是從小被教導「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可是我卻覺得,負面情緒背後針對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不良的教養風格。
「去到我大學畢業禮,爸爸都一樣冇出現過。」詠芷總覺得,爸爸在她的生命之中一再缺席,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詠芷開始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力求完美,而在不知不覺之中,規行矩步,模仿父親的一舉一動,潛意識裏,她以為只要變成爸爸,就會得到爸爸的認同。可惜,無論詠芷表現得再好,卻從未得到父親的一聲讚許,於是「我不夠好」就變成了詠芷心中的魔咒,逼使她盲目地追求完美。「我知道爸爸好想我讀法律,但當年唔夠分,所以最後讀設計。」也許因為父親的不認可,即使詠芷其實喜歡設計,心裏也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奇怪感覺。這正好解釋,何以在詠芷抑鬱最嚴重的時候,選擇放棄工作,因為放棄,正好回應了父親的不認可。
透過了解自己「完美」背後的心靈殘缺,詠芷漸漸了解到真正的認可,永遠只能在自己的身上獲得。父親自幼貧窮,所有的時間都在為生活打拼,情感需要在他的成長之中毫不重要,於是在父親的世界裏,工作排在生命的第一位。詠芷後來從母親的口中得知,當年父親知道詠芷考上大學的一刻,其實高興得徹夜未眠——即使沒有明確表達,也能從他那張終於放鬆的臉容上得到一絲答案。從此,詠芷慢慢學懂觀察父親表達認同的方式,也學會了人生只有圓滿,沒有完美。只要認可自己,認同感從來不會離我們而去。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其實你不必強迫自己喜歡父母》,蜂鳥出版
簡介
你是否覺得人生總有些痛,未能好好釋懷?
你是否發現生命中有些問題,總是一而再地重複發生?
沒有人是完美的,也因此,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無論愛有多少,每個原生家庭總有教養方式上的不足,造成每個人成長路上大大小小的痛。有些痛潛藏在你的莫名恐懼、焦慮之中;有些痛演化成過於謹慎、自信心不足、沒有主見等性格;有些痛甚至變成怪獸,讓你擺脫不了暴躁、暴力、自殘及傷害他人等行為問題。
其實父母的教養問題,無論是忽視、打鬧、缺席、表達方式錯誤、抑壓情緒,或是情緒勒索等不當教養「毒素」,都可能來自父母本身的原生家庭經歷。於是,未被處理的需要所造成的問題,一代一代遺傳下去,傷痕久久未能治癒。
指出原生家庭教養的錯,不是針對父母本身。認清原生家庭的毒,不在於指責,而是接納-接納自己的傷,接納自己可能放不下的恨,接納有些事情可能改變不了,然後好好面對,選擇不再重蹈覆轍,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吳芷嫣(Natalie)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臨床催眠治療師、靜觀導師、認可調解員。 Natalie專注家庭教育為個人成長所帶來的影響,致力透過公眾教育,培養大眾關注心理健康。曾任ViuTV《克服他她它》及TVB 《夢中.情.人》節目客座專家。 Facebook/IG/YouTube/Website/E-mail:[email protected]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