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曾凡芸、考招李芯 |圖:If Lin
即將在1月21-23日上考場的新制新制11.6萬名學測考生,是登場懂108課綱上路之後,111考招新制的舊制首屆學生。無論是有什樣張新的考科、題型,圖帶還是考招申請時的參採內容,都缺乏可供參考的新制新制前人經驗。其中,登場懂學測分為A、舊制B的有什樣張數學考科、原先的圖帶7月的指考改為「分科測驗」,以及申請入學首度參採的考招「學習歷程檔案」,都是新制新制今年備受矚目的變革。
除此之外,登場懂攤開改制前後的考試、申請時程,可以發現今年學測的日期雖然和去年相去不遠,但從2日變為3日,且成績公布的時間晚了一週。

後續的申請時程也往後推遲,110年的考生從學測成績公布到學測申請的結果出爐為85天,今年的考生則要等待106天到6月15日。且儘管分科測驗(原指考)的日期往後延10日,但今年的考生在申請結果公告後,若沒有錄取學校,就只剩不到1個月的時間準備下次考試。
不只申請延後,繁星推薦的時間也由3月中旬延後至4月辦理。這些時程的設計是為了配合高三課程,讓考生完整學習,不需申請課業兩頭燒。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資料指出,學習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不考不學」的常態不該存在教育現場,但考生究竟是能減輕負擔、還是會手忙腳亂,只能等到這屆申請實際進行時才能知道。
考招新制重點在這裡:X、Y和P的參採項目組合
考招新制的設計是108新課綱的延續,為的是落實素養、跨領域和多元選修的精神。在申請入學的部分,招委會尤其重視各大校系因應招生需求所制定的參採內容,因此參採的項目包含學測(X)成績以及綜合學習表現(P)。分科測驗後的分發入學重在簡單一致,可以同時使用學測成績以及分科測驗(Y)成績。X、Y與P的參採項目組合,就是考招新制的重點所在。
大學端在訂定採計項目時,最多只能使用4科學測(X)成績,考生通過標準後進入第二階段申請,就必須提出自己的綜合學習表現(P),包含高中生每學期製作的學習歷程資料(P1),以及各校系的自辦筆試、面試或實作(P2)。
學習歷程資料(P1)相當於過去申請所準備的「備審資料」,適用108課綱的高中生每學期都得在「高中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登錄該學期學習資料,最終成果會包含修課紀錄、自傳、課程學習成果,以及校內外活動、志工服務、競賽、幹部經歷等多元表現。
招委會指出,綜合學習表現(P)在第二階段申請中,必須佔總成績至少50%,此外,校系必須符合符合P1≧P2或P2-P1≦10%的標準(醫牙學系、術科校系例外),兩者皆反映了新制對學習歷程的重視。
在分科測驗後的分發入學階段,總共採計的考科數最少為3科、最多為5科,其中最多只能採計4科學測(X)成績,分科測驗(Y)至少要採計1科。
考招新制改革1:考科、考試時程,有哪些變化?
除了更動申請時程,並且加上X、Y、P參採項目組合之外,111考招新制不論考科、考試時程、考試題型等都有所更動。
110學測舊制的考科包含國文、寫作、英文、數學、社會以及自然。111學測新制考科則變更為國綜(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國寫(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英文、數學A、數學B、社會、自然。其中,最顯著的改變為數學考科,因應108課綱拆分為數學A、數學B,而考試時間從由2天拉長至3天。

過去的指考也改為分科測驗,考科由原本的10科,扣除國文、英文、數乙,改為只考數甲、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7科,考試時間則由原本的3天縮短為2天。

考招新制改革2:新制題型,有哪些改變?
另外,因應108課綱的基本理念,新制學測、分科測驗會增加更多「素養導向」試題,題型方面是加入混和題型,不但有選擇題,也包含非選擇題。
- 素養導向:
事實上,111學年度以前的學測、指考,就已逐漸引入素養導向的題目。不過大考中心表示,111入學考試,會加入更多此類試題。
素養導向的考題,旨在讓考生將學得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情境化」、「整合運用能力」和「跨領域跨學科」,所以題目的設計會納入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其中,語文類著重理解、並發展統整解釋,數學類強調邏輯思考,自然與社會科則注重能否跨領域應用。

- 卷卡合一:
除此之外,試題也會新增更多混合題型,除了原有的選擇題外還加上開放式的非選題,因此答案卷也會改採「卷卡合一」的方式。在同一張答案卷上,考生將利用2B鉛筆填下選擇題的答案,並以黑色原子筆書寫非選擇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考中心公布的範例題本中,採用最多「混和與非選題」的科目是自然科,光是非選題的占分就高達56分。其次則是社會科,占了46分。

考招新制改革3:學習歷程,有哪些內容?
考招新制X、Y、P中,綜合學習表現(P)的學習歷程是新制變革的重點之一。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108課綱資訊網,學習歷程希望透過定期、長時間記錄學生的學習經歷,在減輕高三學生整理備審資料的壓力之餘,也真實呈現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習軌跡,並且協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
學習歷程的內容包含六大部分: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自傳與學習計畫、多元表現、課程學習成果以及其他大專院校的規定審查資料,由各大學自行勾選採計項目。其中,「基本資料」以及「修課紀錄」是由學校人員每學期上傳,內容除了包含學生姓名、身分證號碼、社團幹部紀錄等學籍資料,還有學生各科目的學業成績、課程諮詢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