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零距離科學:可怕卻甚少人認識的傳染病——「嗜睡病」(非洲人類錐蟲病)

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在一連四集《零距離科學》有關傳染病的紀錄片中,本集內容談到非洲人類錐蟲病、零距離科愛滋病及抗藥性細菌。怕卻其中非洲人類錐蟲病是甚少識的睡病種可怕、卻又甚少人認識的人認人類疾病,因此筆者在本文主要希望向讀者介紹它是傳染怎樣的傳染病。

Sleep_10
嗜睡病主要在中非及西非爆發。在90年代,非洲每年可有上萬人因此病而亡。錐蟲

「非洲人類錐蟲病」這名字聽起學術味較重,其實它有個更普及的零距離科名字,名叫「嗜睡病」(sleeping sickness)。怕卻顧名思義,甚少識的睡病此病會令人嗜睡。人認人類嚴格來說,傳染它不單令人嗜睡,更會把患者的睡眠循環完全打亂。患上嗜睡病的人在日間時會突然昏睡,在夜間卻又可能會完全失眠。但可怕的是,當出現這些病徵後,若病人未能獲適時的治療,他就幾乎是必死無疑的──嗜睡病的元兇會在數月內把患者的生命奪去。究竟這是甚麼一回事呢?

嗜睡病是一種由寄生蟲感染而產生的疾病。錐蟲是寄生蟲的名字,而當中的布氏羅得西亞錐蟲與布氏岡比亞錐蟲均是嗜睡病的病原體,前者會引發急性疾病,後者會引發慢性疾病,也是對人類影響較大的物種。這些錐蟲主要是經采采蠅(Tsetse fly)傳播。當受感染的蠅吸食人類的血液時,牠就會把錐蟲傳送至人體內。

Sleep_9
嗜睡病經采采蠅傳播,當牠在人類身上吸血時,有機會把寄生蟲傳入人體內。

人類一旦被錐蟲入侵,他的病情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血淋巴階段(haemolymphatic stage)及後期的腦膜炎階段(meningoencephalitic stage)。血淋巴階段的病徵並不明顯,患者會間竭性發燒,也會有頭痛、痕癢及淋巴脹大特徵狀。然而這些病徵均十分普通,不但讓人難以斷定患者是否受錐蟲感染,也不會讓人有所警惕。在這知階段,患者往往都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

Sleep_12
要診斷嗜睡病並不容易,它的前期徵狀並不明顯。但一旦到達腦膜炎期,病情則變得非常嚴重。幸好科學家已研發出簡便的檢測工具,只要把血液滴在試劑上,若當中含錐蟲,血液就會凝固。

但當病徵變得明顯時,病情就已經是非常危急。腦膜炎階段代表錐蟲已突破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中生存與繁殖。在此階段,錐蟲會逐漸破壞患者的神經系統。這些破壞正是使患者嗜睡的原因。錐蟲不單影響患者的睡眠循環,更會令他手腳震顫、脾性大變、言語不清、情緒失調、甚至帶來混亂與失智等情況。若不立刻救治,病人死亡的可能性非常高。

因嗜睡病而死亡的人數並不低。在1900年至1920年間,嗜睡病曾在烏干達大爆發,當中因嗜睡病而死的人高達250,000人。另外它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的不同國家中肆虐。雖然在二十世紀中期,嗜睡病一度受控制,但到了九十年代它又再次爆發,每年均導致萬多人死亡,在1997年更錄得三萬六千多人死於此病下。雖然它對人類影響甚大,但它卻屬「被忽略的熱帶疾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在國際社會上我們不常聽到有關它的消息。

Sleep_11
在60年代,剛果曾進行大規模的強制檢測,同時也進行各種滅蠅行動。這些行動非常有效,幾乎令嗜睡病絕跡於當地。

不過可幸的是,嗜睡病是有藥可醫的。暫時我們有五種藥物能消滅人體內的錐蟲。然而對抗嗜睡病的最佳方法並非醫治,而是預防。錐蟲是經采采蠅傳播,所以要斷絕嗜睡病,首先要從斷絕傳播媒介(vector)開始。自2000年開始,非洲各國及國際組織均嘗試用不同方法來控制采采蠅的數量,藉此降低人類感染錐蟲的機會。

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從源頭上——即宿主上——對抗錐蟲。錐蟲主要的自然宿主是人類,但如前文所說,有不少人即使感染了錐蟲也不自知。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監察與檢測制度,我們才能在更早的時刻找出患者,並給予治療,以至達致從源頭上斷絕病源體的供應。

Sleep_13
不過要長期監察疾病也並非易事。在偏遠地區中進行定期檢測本身就需要花不少人力物力,而且也並非所有人也願意受測試。

經過各國與各組織的努力,患上嗜睡病的人已大大減少。世衛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約有980人染上嗜睡病,遠低於九十年代的患者數量。這些成果全是有賴於各國努力不懈的監察與病源控制,而一旦放鬆予這些行動,嗜睡病回彈的機會仍然是非常高的。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10時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10月22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