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探索自性》:要找原始經驗代表「整全心靈」困難重重,最大困難可算是獨處的經驗

文:麥可.佛登(Michael Fordham)

自性的探索理論

整體定義

雖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對自性的概念也貢獻良多,但榮格表示他是自性找原重最從東方神祕主義來發展它的。正如下面引自《心理類型》的始經算獨內容所述,很多東方的驗代思維方式都離不開整體性(totality),「當一個人的表整心境不為物質所困時,他便可在現世及離世後得到恆久的全心快樂,這種心態讓他漸漸地捨棄他所依戀的靈困,並從沉睡在梵(Brahman)的難重難各個對立面中解脫出來。」(引用自《摩奴法論》[The大困 Laws of Manu])(Jung, 1921, p.195)這參照框架令自性成為時間、空間及慾望以外的經驗整體人格,並以超個人及超越對立面的探索象徵性經驗表現出來,正如本章較早前提過的自性找原重最「世界時鐘的預視」例子一樣(見41-42頁)。

然而,始經算獨自性的驗代概念好像已超出榮格為供討論而於1916年提出的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的想法。他說:「由超越功能而起的表整爭論和帶來的影響反映了其於對立立場的作用。兩個互相排斥的立場產生了充滿能量的張力,並創造了活生生的第三件事⋯⋯從對立的懸而未決的行動中,走進了新生,導致了新的生命層次,新的處境。」(Jung, 1916, p. 90)隨後,在《心理類型》(1921,p. 115, 1)中,又出現較不一樣的解釋:「我把調解對立面的功能稱為超越功能,我的意思是指⋯⋯一個具有意識和無意識元素的組合功能。」這個功能很明顯是與象徵理論有關聯,即把兩個對立面統一起來成為「活存的第三事」,與自性的概念大同小異(vide Fordham, 1957a, pp. 60 ff)。

在《心理類型》一文中,有一個早期(也許是第一個)有關自性的定義。這個定義被列入「自我」(Ego)的定義之中。在這部分,榮格區分了自我(ego)及自性(self),並解釋自性的狀態為:「⋯⋯關於我的全部的心靈主體,包括無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性成為理想的整體,其包含自我。」後來於1971 年榮格所寫的《榮格全集》中,對這個定義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將自性與自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區分。

榮格觀察到區分兩者的重要性:由實際經驗而得的自我,以及經非自我(non-ego)想像所得的自發意象,因此他明確地指出自我只是局部系統,意即它只屬眾多不同系統中的一個系統。故此,他需要為整全心靈(total psyche)找一個匹配的詞彙,而這便是形成自性公式「自性=自我+原型」(self= ego+ archetypes)的開端。這公式也等同現在較常見的說法:意識與無意識的會合或結合。當中含有的啟迪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

如果自性是整全心靈的話,那麼算是自性的一部分的自我,便不能以觀察者身分進行內心的洞察。除非有部分的自我能從自性中分開,或證明自我只參與整體的一部分,不然有關自性的資料就不可能被收集到。收集得來的資料稱為「自性的象徵」(symbols of the self)。這些考量為人們經常提及的自性屬「未知」的說法提供了基礎。它並不是以「未知」形態存在,而是超越時空,甚至可以說是永存的。榮格曾在許多場合明確地表明這個立場,如他在〈印度的聖人們〉(“The holy men of India”)一文中所述:

印度在談及自性時是先於心理層面的(prepsychological);他們假設自性是存在的。但心理學卻不以為然……雖然深諳自性之奇特而矛盾的現象學,對於洞悉的內容我們仍然是小心翼翼的……一些顯然未知的事情我們會以心靈結構(psychic structures)的形態展示出來……(Jung, 1944b, p. 580)

這很可能反映出,從材料總結出的不完整的象徵,就能建構出一個自性的整全面貌,而它只是一個不能直接驗證的理論性建構。這個總結或多或少會與原始經驗(primordial experience)的要點有所不同,甚至超出它所限。所以自性以整體而言並非是未知或不能體驗的。榮格沒有討論這個推斷,部分原因是他故意把邏輯思考和前邏輯(prelogical)的思考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亦由於他不喜依賴上述提到的理論性建構(pp. 7f.)。在引用的文末,他提到「當知的本性」(the nature of what is to be known),他似乎是在假設一個科學性的想法——他把科學推論視作已知的經驗事實,就像他提及的印度的神祕主義者一樣。

在別處,他特別解釋實體化/人格化(hypostatization)(1954a, p. 262, no. 18)其實已意味著個體化的「自性的領悟」(realization of the self)。箇中原因已在上面討論過,同時這也延伸至他經常提倡的自性是「心靈現實」(psychic reality)或「事實」(fact)。他曾在多個文章中引用這些短語,並指出內在經驗應得到與外在世界所得事實同等的地位。

但是,每當他用到與自性有關的短語時,他便傾向加上「〔它〕不只是概念或合理的假設」(1948a, p. 157)這一句帶有負面含意的話語,聽起來具防衛性,卻又沒有指明針對何者。然而,這也暗示了,自性是在整體性概念(concept of totality)中尤其難以構建的特殊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

榮格經常想澄清所謂的意象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自性(the actual self),充其量它只能當作自性的代表。它們可以獨立地充當代表相對完整狀態的近似物,其次是把部分的自我分裂開並擔任觀察者的角色。所以,當意象是指自性的時候,它是一個隱喻的而非理論性的陳述,或是一個實體化的思想。它就好像成為了「自性是真實存在而非理論或假設」這一主張的基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英語翻譯者刻意用大寫「S」來拼寫自性「Self」一詞,其目的不但在於想將自性從自我中區分出來,同時也是為了強調自性在分析心理學中的獨特地位。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