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海洋獵人:南非鰹鳥與海豚「跨物種」合作捉魚?

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達爾文曾提出「物競天擇,海洋合作適者生存」的獵人理論——在自然界中,「競」是南非隨處可見的。雖說生物經常相爭相殺,鰹鳥我們卻不難發現同族群的與海生物不時也互相合作,共同生活,豚跨合力維持族群的物種生存優勢。但生物會否跨物種合作呢?答案是捉魚有的,本集紀錄片其中一部分就是海洋合作有關於南非鰹鳥(Cape gannet)與海豚的合作。

Sea_2_1
成千上萬的南非鰹雀在伯德島上生活,牠們需要找到大量食物來餵飽自己與幼鳥。南非

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鰹鳥南非鰹鳥需尋找食糧來養家活兒,牠們的與海目標正是海中的沙甸魚。然而大海茫茫,豚跨南非鰹鳥又如何尋到這藏在深海裡的物種美食呢?靠自己的確是找不到的,於是牠們便與大海中生活的海豚㩗手合作,一同捕獵。但海豚也並非出於善意而幫助南非鰹鳥的。在這「多物種協作捕食」(multispecies feeding associaition)行動中,南非鰹鳥與海豚互惠互利,各取所需,最後雙方都得益。

Sea_2_4
南非鰹雀的獵物之一是沙甸魚。

鎖定魚群的行動是海豚的專長。海豚本來就是海中生物,牠們能夠在深海處暢游,也能直接觀察魚群的走向。一發現魚群,海豚就會結隊進攻,從外把魚群包圍著。魚群一受到威脅,就會立即使用防守陣形——每條魚均圍圈游動,令整群成為一大球體,以防海豚逐一擊破。不過海豚卻會步步進迫,把閃閃發亮的「魚球」由水深處迫上水面。此舉目的是為防止魚群有路可逃。不過只要魚群繼續轉圈死守,海豚也是束手無策的。魚群的軌跡會令牠們眼花繚亂,難以鎖定目標,從而無法捕捉魚兒。

那麼難道海豚只能眼白白的看著「魚球」轉動而無從下手?當然不是。當魚群被迫至水面,這時就是南非鰹鳥大展身手的時候。在海豚展開行動時,南非鰹鳥也並不閒著。牠們會跟隨著海豚的足跡,在空中靜待時機,當海豚把魚群迫成球狀,並使牠們游近水面時,南非鰹鳥就會發動「空襲」——由空中俯衝至水裡捕捉魚兒。這行動也順帶會把魚群的陣形衝破。

要高速衝進水裡覓食也並非簡單的事。像跳水一樣,若姿勢不當,運動員會「啪」的一聲跟水面碰撞,疼痛非常。南非鰹鳥也需完全伸直頸項,讓身體成流線形,這樣才能避免傷及牠們柔軟的頸部。

Sea_2_3
南非鰹雀無法自行找出魚群位置。牠們需要別的物種幫助。

全賴海豚的引領,南非鰹鳥能找出魚群的位置。不單如此,海豚也給南非鰹鳥預備合適的狩獵場。但同時,南非鰹鳥的攻擊也打破了魚群的守勢,使牠們陣腳大亂,讓海豚有機會逐一擊破。雀與海豚只得一方的話,雙方都會捱餓,但雙方一旦合作,大家都能飽吃一頓。也許正是這生存優勢,讓牠們即使所屬不同物種、於不同棲息地生活、甚至無法互相溝通,也能發展出協作的行動。

Sea_2_2
海豚正是牠們的合作夥伴。海豚知道魚群的去向,也會將魚群趕至水面,讓南非鰹雀能一同捕獵。

不過除了合作,片中也探討了海中與空中捕獵者的矛盾與戰爭。南露脊鯨(Southern right whale)是海中巨獸,然而牠們近年卻受小小的黑背鷗(Kelp gull)所困擾。南露脊幼鯨需不時上水呼吸,但黑背鷗卻在近數十年發現自己銳利的喙能在幼鯨身上咬出肉塊來吃。這發現在鷗類中間迅速傳開,以致無數黑背鷗也加入獵鯨行列,而不少幼鯨也因此而傷痕累累。這行為轉變一時令南露脊鯨數量驟降——雖然黑背鷗並未直接殺死幼鯨,但幼鯨的傷口卻讓牠們更易失去性命。

Sea_3_1
南露脊鯨背上的黑背鷗正在鯨身上咬出肉塊。
Sea_3_4
南露脊鯨學會了浮上水面時只露出頭部前端,身體則維持在水底中,以防被黑背鷗襲擊。

然而南露脊鯨也並非坐以待斃。南露脊鯨是聰明的生物,為了應付黑背鷗,牠們發展出另一種上水呼吸的方法。南露脊鯨的頭部堅硬,黑背鷗無法啄破,於是這些鯨類便嘗試在浮上水面只露出頭部一小端,身體則維持在水底中。這樣黑背鷗就無法偷襲幼鯨的背部。自從南露脊鯨發展出這應對方法,牠們的數量也逐漸回升。這實在顯出物種之間的「軍備」競賽,但這競賽不單是平常所說的「物競天擇」。在基因層面遺傳有利因素,更是在後天行為與教育上展現出來。

〔《海洋獵人》(四),港台電視31,2022年4月12日晚上11時播出)〕

相關文章:

  • 海洋獵人:鯨魚與海鷗的攻防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