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牆外等你,站牆期盼著你的外等外金回音」這是黃明志在〈牆外〉這首與中國歌手小花的金門觀光主題曲中唱的句子,儘管沒有講明,那年但不免讓人想到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因戒嚴廈門。身在牆外的家鄉金門與身在牆內的廈門,儘管在歷史上有相當緊密的門華關係,卻因為國家邊界與政治體制差異而成為兩個世界。僑們而在三十年前,站牆仍在戰地政務體制(戒嚴)的外等外金金門,也因為其特殊地緣位置,那年而與曾經密切往來的因戒嚴東南亞與日本等地斷開來往,在這些地方有數量可觀的家鄉金門僑胞(「金僑」),也在牆外等著牆內親人們的門華回音。
連結金門與烈嶼的僑們「金門大橋」於10月30日開通,這座讓金門縣內兩座主要島嶼更為緊密的站牆基礎建設,讓金門何時能夠重新與外界(廈門)恢復連結成為話題,國民黨立委呼籲盡快恢復小三通,別讓金門繼續處於孤立之中。
這樣的社會地理情境有相當程度的既視感。曾經,許多金門人仰賴海外金僑從東南亞的西方殖民地匯回生活費,不料,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戰爭延燒,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金門竟成了全球冷戰的前線島嶼,1949年進入戒嚴,接著在1956年至1992年間進入所謂的「戰地政務時期」,亦即軍事封鎖,與外地僑民的聯繫也出現波瀾。
金僑
一切要從19世紀開始說起,英國的萊佛士在新加坡實行自由港政策,來自中國南方沿海的移民工絡繹不絕,位處福建沿海的金門島亦不例外。
雖然說16世紀開始,就有或多或少的金門人向外討生活,但清朝中葉以後,東南地區人口不斷增長、土地不足,加上西方殖民勢力在東南亞極需大量人力,遂而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過後,清朝與列強簽定《北京條約》被迫開放華人移工出海,構成金門的第一波海外移民潮。
金門人首先過海,來到距離數公里近的廈門;廈門在1842年的《南京條約》中開港通商,再經由也是英國屬地的香港,轉而進入東南亞。其中新加坡是當時最主要的目的地,也因此在新加坡擁有最多「金僑」人口。
第二波海外移民潮則發生在1912至1929年間,清末民初之際,東南亞已然興起的貿易經濟仍然持續吸引金門人背井離鄉討生活。據金門研究學者江柏煒的估計,至少四成金門人口在短短十四年間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