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你憑什麼身分提出那個論點?」蘇格拉底使用的語言不包括這句質疑

文: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

蘇格拉底的跟蘇格拉個論格拉對話規則

蘇格拉底設定了從事對話的規則,本章將檢視其中幾項:⑴致力於找尋真相,底學點蘇底使而不是思辨致力於贏得辯論、⑵檢驗人,麼身而不只是分提主張、⑶針對論點本身進行判斷,出那不論提出論點的用的語言疑人是誰、⑷坦白說出你心中的不包想法、⑸單一見證人原則,括這也就是句質把對話當中的另一方當成對話證明結果的裁判、⑹善意理解原則、跟蘇格拉個論格拉⑺不冒犯人也不因別人說的底學點蘇底使話而生氣。這些規則沒有在第三章裡當成蘇格拉底方法的思辨核心要素加以討論,原因是麼身其中有些只算是細節,有些則是分提不像其他要素固定受到遵循。不過,這些規則還是相當重要。

沒有受到認真看待的規則

部分蘇格拉底提出的規則只能勉強稱為「規則」,因為他自己與規則的關係就頗為緊張。他訂定規則,然後又違反規則。他要求自己的對話夥伴不要長篇大論,接著自己卻長篇大論起來。他使用了一些拙劣的論點,乃至後來引起眾人辯論——他這麼做是不是刻意為之?他有時顯得極為真誠,有時又顯得心口不一。他把諷刺帶入哲學,後來又為哲學犧牲性命。蘇格拉底乍看之下雖然率直又理智,但他(或是柏拉圖,或者他們兩人都是如此)也相當喜愛自己性格中不完全符合這些特徵的面向,以及逗趣和促狹的言詞。巴斯卡(Pascal)是這麼說的:

我們只能想像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身穿引人敬仰的學術袍。他們是正直的人,就像其他人一樣,和朋友一起談笑,而他們藉著撰寫《法律篇》(Laws)與《政治學》(Politics)自娛之時,則是把這樣的活動當成消遣。這是他們人生中最不具哲學色彩也最不嚴肅的部分;至於哲學色彩最濃厚的部分,則是過著簡單而平靜的生活。

尼采說:

蘇格拉底超越了基督教的創始人,能夠保持愉快的嚴肅狀態,並且擁有充滿調皮的智慧,也就是構成人類靈魂最佳狀態的那種要素。

這種能夠包含相反兩極的能力,是蘇格拉底精神的一部分。文學能力、哲學能力以及其他來自於在兩極之間移動的能力,而不是固著於兩極的其中之一。蘇格拉底式的哲學就是一個例子。這種哲學涉及的利害非常重大,但態度也相當輕鬆,而這正是其吸引力所在。愛默生說:

在一個醜陋的身體當中罕見地結合了這些迥異的特質:一方面滑稽逗趣,另一方面又具有烈士心性;一方面在街頭與市集熱切與人辯論,另一方面又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和善的聖人。這樣的組合深深引起柏拉圖的注意,因為他的心智非常能夠容納這些對比……蘇格拉底性格中的奇特融合,為柏拉圖心智當中的融合設定了上限。

不過,如果說蘇格拉底的部分對話規則看似不免遭到違反,也還是有其用處。那些規則帶有智慧,自有其道理,而理解那些道理有助於改善思考能力。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記住蘇格拉底方法也有另外一個分支,心即有時並不會認真看待自己的規則。

尋求真理(辯證與爭辯)

原本的蘇格拉底方法是對於真理的追尋,而不是一種辯論活動。蘇格拉底有時把追尋真理稱為辯證—相對於純粹為了樂趣或是為了爭勝而從事的爭辯(eristic)。

蘇格拉底:如同你可能觀察到的,年輕人一旦初嘗這種滋味,就會為了娛樂而辯論,並且總是模仿自己所受到的反駁而駁斥別人;如同幼犬,他們也樂在對所有接近他們的人又咬又扯……不過,一個人一旦年齡漸長,將不會再耽溺於那樣的瘋狂當中;他會模仿尋求真理的辯證家,而不是為了娛樂而駁斥別人的爭辯者;這麼一來,將會提高他在性格上的節制,而不是降低這項追尋的榮耀。
——《理想國》

如同這段文字所示,「爭辯」可以用於描述一場爭執或是引起爭執的人。這個字眼似乎主要帶有貶義。蘇格拉底式對話本身可能顯得具有爭辯性;讀者有時從中獲得的印象,也會覺得蘇格拉底為了打倒對方的主張不惜提出任何論點。無論這樣的批評正不正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這兩人之一(或是兩人皆有)可能曾經遭人批評具有這種傾向。我們在對話錄裡就看過這樣的說法,例如克里提亞斯這麼指控蘇格拉底:

你現在做的,就是你剛剛否認自己有做的事,也就是致力於反駁我,而不是聚焦於論點之上。
——《卡米德斯篇》

卡利克勒斯:蘇格拉底,你假裝自己追求的目標是真理,實際上卻是把討論導向這種倫理理想——這種觀念簡單淺薄得足以對大眾具有吸引力,而且完全取決於慣俗,而不是自然界……你設計的那種聰明但不公平的辯論手法,實際上就是由此而來:一個人如果依據慣俗的觀點發言,你提出的問題就帶有自然觀點的前提假設;而對方如果談的是自然,你就改談慣俗。
——《高爾吉亞篇》

這類批評可能就是為什麼蘇格拉底對於這一點頗為敏感(柏拉圖可能擔心這類批評確實沒錯),也是為什麼蘇格拉底會刻意指出自己所提的並不是爭辯式論述——他追求的向來都是要得出正確的結果,而不是要取勝。

重點在人,而不只是在於主張

原本的蘇格拉底方法不只檢驗主張,也檢驗人。這是一種個人化的活動。蘇格拉底在《申辯篇》裡描述自己的活動時,說的是「檢驗我自己和別人」,而不是檢驗命題。此外,對話錄探討的主題雖是勇氣或虔誠這類概念,標題卻通常都不是《論勇氣》或《論虔誠》。那些對話錄通常都是以人為名——《拉凱斯篇》、《游敘弗倫篇》、《卡米德斯篇》等等。我們不知道這些標題是不是柏拉圖自己取的,但無論如何的確是相當適切。那些人物不只是用來談論哲學的藉口,而是主題的一部分。

尼西亞斯:任何人只要與蘇格拉底關係親近並且和他進行對話,都很有可能會被誘入辯論當中;而這個人在開頭不論提起什麼主題,都會不斷被蘇格拉底牽著走,結果就必須交代自己當下與過往的人生;而且他一旦身陷其中,蘇格拉底就會緊抓不放,直到對他徹底篩檢過後才肯罷休。
——《拉凱斯篇》

現代的哲學家通常會以抽象方式辯論問題,並且試圖找出確切無疑的答案。蘇格拉底不同,因為他不只對一般問題感興趣,也想要知道那些問題在他所檢驗的人身上會帶來什麼結果。他的方法隱含了這樣的觀點: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並不容易,而且可能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這點有時可以視為具有療癒性。蘇格拉底的目標在於找尋真理,也致力於照顧心靈,或者靈魂。他把這兩者視為哲學實踐當中不可區分的部分。

蘇格拉底:我四處走動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敦促各位不論老少好好照顧自己,但除了身體或者錢財之外,更要照顧你的心靈,並且盡力把你的心靈提升到最佳狀態。
——《申辯篇》

由希臘原文音譯成英文的「心靈」一詞是「psyche」,而這個詞有時也翻譯成「靈魂」或者「心性」(英文為mental nature,這是彌爾的譯法)。蘇格拉底明顯是以這個詞語指稱個人的真實自我或者智力,他並沒有區別這兩者。

有些學者把蘇格拉底式質問描述為「訴諸人身」(ad hominem)。這個詞語現在通常指人身攻擊,也就是藉著攻擊一項觀念的持有者來攻擊一項觀念。這種人身論述在蘇格拉底式言說當中沒有存在的空間,這點我們等一下將會看到。不過,在蘇格拉底式的言說裡,這個詞語有可能代表不一樣的意思。首先,這項觀念指的是蘇格拉底除了檢驗一項主張本身之外,也總是會檢驗那項主張的持有者。他通常會發現那名持有者說的話前後不一致,但這只是證明了那名持有者有問題,而不必然表示那項主張有問題。

第二,蘇格拉底是藉著對手本身的前提進行辯論。他不說那些前提是否有效,而是說:假設你相信X,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樣會引導出什麼樣的結果。在實務上,蘇格拉底通常藉著提供一些額外論點而推動對話前進,但他總是會取得對方的同意,所以還是沒有偏離訴諸人身的精神。這樣的辯論不是一條直接通往真理的道路(甚至可能不是一條道路),只是顯示出對方在何處搞混了。不過,這點對於蘇格拉底來說相當重要,因為他對於自己身為哲學家的使命,以及探究眾人及其心智的使命,並沒有加以區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