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廷昱、高中國林昱璋(成功高中學生)
我國每兩年就浮出檯面的保證選舉議題,近期因防疫優先暫且沉澱下來,金制然而,度參2022年九合一大選的選直轄市腳步卻仍在接近當中。
每逢選舉,長萬便是門檻麼各政黨爭搶地盤的時機,不只國、還障民兩大黨爭得你死我活,高中國小黨也希望藉此機會增加曝光度,保證宣揚政黨理念。金制而在過去選舉中,度參曾經被認為「不合理」的選直轄市參選保證金議題,在2022年是長萬否依然成為公民參政的障礙,也是門檻麼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應當關注的公民議題。
2018年九合一大選前夕,時任社民黨召集人的范雲宣布退出台北市長選戰。退選宣告中提到,參選台北市長所需的高額參選保證金對於沒有政黨補助款、缺乏人力資源的小黨來說,是個難以跨越的門檻,同時侵害人民憲法保障的平等權、參政權與被選舉權,並以此提出訴願,之後也在遭中選會駁回後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主張台北市選委會因擬參選人繳不出保證金而拒絕登記的處分,及多項參選保證金的規定涉及違憲。
就在今(2021)年1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以保證金制度不違背原告主張的多項法律原則,且該制度未不當限制人民參政權等理由判決范雲敗訴,其中更援引司法院釋字468號支持保證金制度存在的正當性。雖然從該判決看來,短時間內保證金制度難以改變,但在參政環境已經改變後的台灣,保證金制度的合理性與變革應當成為改進選舉的重要討論。
參選保證金是門檻,還是障礙?
在我國選舉制度的變革上,國內有針對不同面向要求改革的呼聲,如公費選舉制度、降低選舉權年齡限制、設定選舉經費上限等,這些變革對於政治場域帶來的影響不一,能否完全解決國內選舉弊病也有待商榷。然參選保證金制度的變革牽涉範圍較小,下修與否更是諸多議題中可行性較高的討論。
2006年司法院大法官作成釋字468號解釋,針對當時施寄青、吳月珍二人因連署人數未達連署保證金的退還門檻,100萬保證金遭到沒入進行解釋。
其中指出,保證金門檻的存在能確認其確實具有一定參選基礎,而非基於輕率決定或隨意起舞即逕自參選,藉以節省社會資源與國家公帑。然而,類似爭議後來也在2010年發生,當時宋佳倫在台北市議員選舉因得票數未達到門檻而拿不回保證金,意圖尋求釋憲。雖然這兩案與范雲略有不同,但三者皆認為保證金的門檻過度侵害人民參政權。
我們都知道,國家舉辦選舉確實有其需要付出的成本,如印製選票、設立投開票所、遴聘選務人員等,因此必須確認參選人能認真投入選戰,以免浪費公帑。然而,自1994年為直轄市長參選設下的200萬參選門檻計算基礎從何而來?為何這個數額被認為能有效管制參選人數?為何與其他縣市長20萬元的參選保證金相比有巨大落差?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脈絡可探尋。
雖然依據憲法直轄市與省相同層級,應該具有較高門檻以彰顯直轄市的「高度」,然而在我國精省後,就實質上已缺乏意義。從現實層面上來說,縣市長的參選人數並沒有因為保證金門檻僅有直轄市長的十分之一而出現參選潮;直轄市長參選的人數也沒有因為高保證金門檻而必然較少。
因此,若繳納保證金被視為支付選務成本的一種途徑,那數額制定也應該反映其合理性。然而,我們卻可透過近年紛紛出現「奇葩候選人」的現象,發現保證金未必能確保每位候選人都熱切認真投入選戰,畢竟這也同時涉及每個人擁有的財富;也許這筆金額對某些人來說是個鉅款、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其實不足以造成負擔。
選舉的品質,並沒有辦法透過這樣的模式來加以維持。
在其他國家,選舉保證金的制度如何實施?
在符合釋字468號的精神下,我們認為較合理的作法應該是據每位參選人的年收入標準訂定一定的比例作為門檻,以使該金額能促進有意參選者在登記前審慎考量。
首先,我國人均所得為32788美元(此為2021年我國預測GNI),直轄市長參選保證金則為200萬台幣(約71531美元),保證金/人均收入比為2.18。
以下我們將依據2019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我國主計總處所公布的國民所得資料,以參選保證金/國民年均收入(GNI)的比例,分析我國保證金門檻適切性,並挑選在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比中,與我國同樣擁有高度自由,但分屬兩個不同文化圈的的單一制國家——英國與日本進行比較,思考如何訂定最能改進我國的現況。
- 日本東京
以同樣位於東亞的大城市東京作為參考對象。東京是日本唯一以「都」為名的一級行政區,其地位類同我國的省與直轄市,知事則類似我國的直轄市長,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
依據該國法律規定,每名知事候選人需繳交300萬日圓的保證金(約27311美元,75.6萬台幣),而該國人均收入為43880美元,保證金/人均收入比約為0.62。在選舉中得票率高於10%的候選人即可領回保證金。
然而,近兩屆東京都知事選舉都有超過20位參選,不免有浪費公共資源的疑慮。但若進一步觀察其中幾名候選人的政見,其實也可看出他們對於東京都的願景。但是在東亞仍有保守色彩的政治文化下,如棄保或是傾向投給大黨等不利小黨參選人的行為較多,也導致了得票集中在幾位有名的候選人,但這無法透過制度的修正改進現況。
- 英國倫敦
另外,我們選擇以英國首都倫敦為參考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