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極燉
【《武士道》與武士道】
日本的全視武士道,因為新渡戶稻造《武士道》這本書而聞名世界各國。日本
日本稍早通用的史新士道士道神與五千圓紙幣上的肖像人物,新渡戶稻造(1862~1933),渡戶稻造的武的精於1900年在滯留的與武美國出版前一年以英文撰寫的《BUSHIDO,The規範 Soul of Japan》(武士道:日本精神)。
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20幾國的全視語言而傳遍「天下」,亦被譯成日文引起日本國內的日本轟動。它的史新士道士道神與影響最切近而「效果地」是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接受贈書閱讀後,了解日本國民的渡戶稻造的武的精德性,讚賞日本人高尚優美的與武性格與誠實剛毅的武士道精神。(《新渡戶稻造研究》第12號P2所引「日本外交文書」日俄戰爭V.708頁)
老羅斯福總統與《武士道》的規範因緣,驅使他調停日俄戰爭以及促成締結樸茨茅斯條約(1905),全視盡力幫助日本。日本《武士道》不啻成了日本的史新士道士道神與「救國之書」。
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
新渡戶是日本青森縣盛岡人,北海道札幌農校(北海道大學前身)畢業後,在東大讀2年旋渡美,3年後再轉往德國留學。他是一位學者、教育家,曾任東大、京大教授以及東京女子大學首任校長,也是名「國際派」人士,曾任台灣總督府臨時糖務局長,他的「糖業改良意見書」促成台灣糖業的近代化。還曾任國際聯盟事務次長七年。
《武士道》誕生的契機,據新渡戶在序文中表示,撰書的10年前,他的好友比利時某著名法學者問他在日本學校裡沒有宗教教育,如何教授子孫道德教育?
稻造省思自己的善惡觀念、人倫教訓並非來自學校教育,而是從武士道得來的。一方面,他的太太(美國人)一再詢問他為甚麼這些那些想法與習慣浸透日本各地?為了給這兩個人有個滿足的回答,他認為必須了解封建制和武士道。為了讓外國讀者能更切身地理解,所想要說的用英語寫,都舉述歐洲的歷史和文學中的例證做說明。
《武士道》的武士道內涵
本書由17章所構成。第1章說明何為武士道,這是封建制度下的高貴戰士的職分以至日常生活的規範,肩負的義務,道德體系,類似歐洲「騎士道的規律」。
第2章關於探討武士道的起源,說明佛教與神道賦予武士道的部分。佛教給予對命運的信賴,尤其禪的教誨。神道以「鏡」明心自省自知。
第3章到第7章分別闡述「義、勇、仁、禮、誠」等德目。第8章「名譽」,為重視武士階級的義務與特權。從幼小時就灌輸成就武士的特色。「名、體面、名聲」即「人格」,必也有羞恥心。「名譽」是世上「最高的善」。
第9章「忠義」,這項德目即對主君的臣從之禮和忠誠的義務,賦予封建道德以特色。明治以前封建制下,武士只服從自己的主君,不擴於上層。明治近代國家以後,天皇成為唯一的主君。武士道所重視的並非個人毋寧是邦國。不過忠君並非諂媚當寵臣或無節操的佞臣。
第10章「武士所學何事,如何磨練自己」。常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武士絕對不口言金錢事,卑視理財而重節儉。武士道只相信無償、無報酬的實踐,因為那是沒法計數價值的。
第11章「為了勝人而克己」,武士道訓練不去列舉不平不滿的不屈勇氣。喜怒不形於色,克制自己保持內心的安定感。
第12章「『切腹』──生的勇氣,死的勇氣」,「切腹」即切割肚子自殺。古代解剖學的概念中,身體肚子部分是靈魂所棲宿處,心臟是感情的中樞,武士道重視名譽,那麼就不該死在榻榻米上。切腹並非單純的自殺手段,毋寧是「洗刷」罪過,免除不名譽,證明自身的誠實,武士道中的生與死的勇氣。
第13章「刀」,武士道把「刀」視為力量和武勇的象徵。武士的小孩五歲時就開始正裝佩刀,進入武門。切腹時,刀成為武士的靈魂。
第14章「武士道理想中的女性」,婦女的「婦」源於掃把(箒),即持家的任務,她必也是女傑。武士道認為女性應從「弱」者解放為強而勇敢。她要操作「薙刀」(長柄刀)保護自己,教育子女。少女成年即授「懷劍」(短刀),必要時為貞操、「恥」自衛。妻的任務是音曲、歌舞、讀書,創造家庭的和樂。否定自己,成就對丈夫的內助之功。
第15章「『大和魂』如何成就為日本人的精神?」武士階級所啟發的武士道的道德體系,吸引了一般大眾中的追隨者。從前的日本,一切都負託於武士,他們可以說是民族之花、之根源。武士定下道德規範,成為民眾的楷模,民族「美麗的理想」。
大眾的娛樂,教化的手段、戲劇、淨瑠璃、讀本、講評(書籍)等都以武士為題材。源義經、忠臣藏的故事,信長或秀吉的物語令人們著迷。婦女幼童成了武勇物語主角的粉絲。「花是櫻樹,人是武士」的俗謠傳遍列島。社會中的俠客自然地成為民眾的領導,武士道精神的感染,日本人的精神,亦即「大和魂」和櫻花同樣地自然浸入日本人的心。
第16章「武士道會復甦嗎?」像怒濤般湧進日本的西洋文明果真將七百年來訓育的痕跡消除掉了嗎?一國的國民精神如果這麼早就死滅那未免可悲。
古來日本的建設者,亦是它的產物武士道,如今仍然是過度期日本的指導原理,形成新時代日本的力量。翻閱建設近代日本的西鄉、木戶、伊藤、板垣等人的成長史,可知武士道是共同的原動力。今天日本變容的主要力量無疑地是武士道。國民全體之所以循規蹈矩,千真萬確地是武士道的遺產。武士道的無言的感化現在還根深柢固。
第17章「從武士道的遺產學習甚麼?」歐洲的騎士道跟封建制度分離之後,立即被基督教所收容。在日本沒有養育武士道的宗教,它必須自己找出前進的方向。武士道是充分儲蓄了知性與文化的獨佔權力者所組織的特權集團。
日本在1871年發布的廢藩置縣的詔敕是武士道喪鐘的信號。五年後公布的廢刀令使男子氣概的感性與英雄式行動的保護者罄盡了。在朝鮮與滿州使我們贏得勝利(指日清戰爭)的是引導我們的祖先靈魂。從這裡可以看到武士吧。
現在我們的使命是要守護名譽、勇氣以及所有武德的卓越遺產。我們還沒能發現可以取代武士道的東西。目前武士道僅是「一火尚燃的灯芯」,制度本身也許會消滅,不過其德目尚存,力量也不會從地球上消滅的。
以上摘要簡介新渡戶的《武士道》的內容,其中第3至第7章有關「義勇仁禮誠」五種德目跟儒家和一般所認知的有共同內涵,故沒個別敘述。
本書是在日清與日俄兩次戰爭中間在美國用英文寫成刊行的,自有其時空的背景侷限。日文版的譯著亦有幾種版本,戰後對武士道的研究著作不下數十種。以下擬對新渡戶的《武士道》,補充一些有關武士道的資訊。
武士與庶民的武士道
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即規範、戒律、道德倫理系統。原本在武士社會的核心階級武士的道德規範自然形成後,一般庶民亦蒙受感染。到了明治時代以後,武士、士族息影歛跡以後,武士道精神仍然活在社會的各角落。
武士亦即SAMURAI,漢字作「侍」,指有骨氣、行動果斷的人物,延伸為「了不起」、「不簡單的人物」。武士的起源,見前第Ⅸ章第1節,主要的在平安時代的末期,亦即11~12世紀。
日本的歷史,自聖德太子主政營造律令制中央集權國家的第7世紀以後到明治維新的19世紀約1,200年間,先後出現了三個武士主政的幕府時代,長達將近700年(12~19世紀前葉)。
幕府時代,武士是政治的掌權者,社會核心的特權階級。他們以血族作為「氏」的一體性,直系繼承形成「家」這種獨特的親族集團。
武士的「賣點」是騎射武勇能力為價值觀、規範和道德的自然形成。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時代(包括戰國期),12世紀末到16世紀末的4百年間,武士道的規範與精神文化殆已成形。
到了德川幕府,17世紀初以後持續2百年的和平,沒戰爭的社會,武士的任務與其是「戰」鬥毋寧是統「治」,因而武士道的內面深化和任務角色調整,改為過去所不屑做的管理行政財政工作。
武士既與一般庶民不同,必定貫徹信義「死守」約諾。庶民也不甘示弱,尤其商人之間「賭志氣」之風漸萌,於是經濟活動重視信用乃有「借用證文」出現。
德川中期以後這種信用經濟日增,今日銀行業務如商業票據、匯票、票據兌現等均已登場。由於經濟倫理的傳播,米的交易中乃有信用交易和期貨交易等新的商業制度產生。
到了德川後期,武士的切腹和報仇精神感染庶民,庶民的報仇件數較諸武士大增。武士道的概念在德川時代已見完成。到了明治時代,武士道的「景氣」從不同的角度起漲。不過,由於跟(近代)國家主義的聯結,天皇成為唯一的忠誠對象的主君,武士道於焉變質,佩刀、切腹、執仇都屬違法行為。然則,武士道的精神氣質:「忠、義、勇、誠、禮」等今日仍潛在列島各地。
「武士道」這個詞語大致是從戰國時代(1467~1573)到德川時代(17世紀初~)形成的。代表武士的詞語常見「武者之道」、「武者道」、「武道」和「武士道」出現。以下四本書是武士道的早期名著。
《甲陽軍鑑》:20卷,高坂彈正口述著作,(1577以降)小幡勘兵衛補訂。兩人均為武田信玄的家臣,書中言及「武士道」有三十數次,此即「武田(甲州)流軍學」,被視為近世德川時代軍學的聖典。
《諸家評定》:軍學者小笠原昨雲於1621年編纂,20卷,於1658年以20册刊行。此書針對《甲陽軍鑑》重視外觀的勇猛善戰毋寧探討武士的內面信念、志氣、思想問題。
《可笑記》:5卷,1624年出版,作者筆名「如儡子」(自虐如同傀儡),本名齋藤親盛(山形藩家臣)。這是一本武士的教訓書,書中出現「武士道」十幾次,對武士道的概念、觀念多所闡述。作者(是武士也是文人)自己以武士身份在解析「武士道」這個詞語。前兩書以武士為對象寫的軍學教科書,本書是以庶民為對象用假名寫成的讀物,所以一再再版。
《葉隱》:被認為具代表性的武士道的書。佐賀藩鍋島家的藩士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記述,耗時6~7年於1716年完成,凡11卷。書的開頭表示:「武士道者尋找死之道也」,卻又說主君如有非,則諫言使主君悔改以固國家是為大忠節。高層次的忠義或武士道並非任由主君所言而唯唯諾諾,明知主君錯誤則必敢然諫言,甚至合議形成之下把主君「押込」(幽閉在藩邸的前廳)。這在戰國時代每有「下克上」的事件,到了18世紀安定的狀態時則成為擔保組織統制的重要制度之行為。
(按:本節主要參照:①新渡戶稻造著《武士道》(奈良本辰也譯),②笠谷和比古《武士道的精神史》,③李登輝《武士道解題》日文版等書。)
相關書摘 ►《全視日本史》:從人種、民族的觀點來看,沖繩人是否為日本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全視日本史:透視大和民族的風土、歷史與人文》,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許極燉
從歷史與文化的萬花鏡,一窺大和民族在日本列島舞台上的營造與創生
- 清晰圖表與珍貴圖片,圖文並茂講解日本列島上的天、地、人。
- 從通史的角度深入淺出,脈絡清晰易懂,讓讀者快速掌握日本史關鍵知識。
- 從自然風土到生活習俗,從幕藩體制到對外關係,從文化引進到融合,讓讀者理解日本今日樣貌是如何演變而來。
本書主旨是旁觀立足於日本列島這個自然風土的舞台上的演員(日本民族)如何調適人文風土,營造歷史,創生文化。易言之,透視日本的歷史,同時鑑賞日本的文化,從而掌握日本歷史的脈動(形),潛入日本文化的深層(心)。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