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如何找到TONE調接近的地方合作夥伴?熟識或熱心的人,不代表就適合共事

文:梁子Liangz

如果你是何找合共一開始就有幾個朋友,不只共事過,到TE調的地的人還曾合作幾個活動專案、接近經手金錢費用,作夥已經算是伴熟不代表適很有默契。那麼恭喜你,識或事如果想要開創(很難賺錢)的熱心地方事務,初期的何找合共協力夥伴們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之前是到TE調的地的人上班族(或學生),完全沒有自己的接近工作團隊,也沒有地方人脈,作夥更不可能有聘用員工的伴熟不代表適人事預算。那麼「找夥伴」這件事,識或事就真的熱心需要磨合過程和判斷技巧。

以下,何找合共就用我自己過往擔任行銷主管的經驗,加上創刊過程中所遇到的牛鬼蛇神,整理出三大階段常被問到的狀況,來分享找尋夥伴的訣竅吧!(海賊王舉手樣)

初期:熟識或熱心的人,不代表就適合共事

正因為你從事的是地方事務,所以一定會接觸到很多人。

當然,多數人其實都相當熱心,無論是想給予建議、分享資源,甚至幫忙聯繫、協助推廣,或者執行活動時擔任志工支援。這都代表你在做的事引起了注意,獲得了認同,而這些熱心人士,可能本來就是你的朋友,也可能素未謀面,開始逐漸熟識。

但這都不代表,這時候就可以成為「團隊」,或名義上的「共事夥伴」。

你可以想想看,自己身邊的家人親戚們,除了彼此非常熟悉,人品可能也都不錯。但是你覺得可以一起工作嗎?可以一起做企劃想內容談預算嗎?

我想多數人應該覺得不行。為什麼呢?因為「朋友」跟「共事」完全是兩回事。

朋友可以義氣相挺,可以無償幫忙,可以亂提意見,也可以敷衍擺爛。正因為沒有利害關係,純粹只是幫忙而已,無論發生什麼事,大多不會影響到友誼。

但如果要共事,那可就不一樣了。

shutterstock_365572922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因為工作團隊會有步調節奏的協調、成果品質的認知不同、溝通討論的決策權重,以及金錢開銷的價值差異。如果大家都能說上一句,但卻不用負責任或承擔後果,那就會變成一個很難有共識的鬆散組織。

而且人越多,意見越多,反而影響到工作效率。

所以,初期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熱心的人,雖然廣結善緣不用排斥,但建議不要太快就納為共事夥伴,不要太早就加入決策核心。避免發現Tone調不合的時候,變成「請神容易送神難」。

中期:一分錢一分貨,沒錢一開始就說清楚

新莊騷至今已發行到第六期,其中有幾期需要插畫,我都是付費找插畫師,而且會把預算需求講出來,或對方報價後我一毛也不會砍。

因為我自己身為策展工作者,非常清楚這些專業是一分錢一分貨,該給的就給,不會因為是地方事務就希望對方給折扣。而像是導覽人員、專題講師等的邀請參與,也幾乎都會提供鐘點費用,以確保成果品質的權利要求。

另外,如採訪攝影部分,後來因為有幾位業餘攝影師願意幫忙,只要約訪的時間能搭上,就會請他們來協助當次拍攝。但我一開始就會說清楚,刊物會以「標註攝影師/出處」的資訊為主,除了提供攝影練習,也屬於「協助作品曝光」的互惠機制。

其他如實體活動的人力支援,時常會有志工/熱心朋友幫忙,同樣會在事先就說明清楚有無時薪、或提供餐食,才不會因此產生誤解。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可以逐漸發現,哪些人值得信任,適合變成長期夥伴;哪些人則是想分杯羹、開始計較費用,甚至抱怨自己沒有賺到錢。

錢,是團隊最容易有嫌隙的原因。所以在這段期間更要審慎觀察,才有機會挖掘到志同道合的核心夥伴。

Calculator and pencil with billsPhoto Credit: Cobris/達志影像

後期:從垂直到扁平,逐步找出適合的決策模式

一個組織應該要垂直式(階層單位),還是扁平化(平行單位)?其實真的沒有正確答案。但如果你已經有了一些默契夥伴,溝通上也沒太大問題,只是團隊仍在摸索嘗試,很多制度也還在滾動式調整。

那麼我個人會建議,這時候應該先有一位「決策者」。

因為一本地方刊物、一場社區活動、或一個地域品牌,都有非常多層面需要整合考量,而不是只看當下決定。正因為很多制度、模式,甚至定位都還沒有明確脈絡,所以更需要一個決策者來確保初衷,或緊扣著核心價值。

當然,重點不是人數,而是「做決策是要負責的」。一個人,絕對是全數扛責,也較容易調整方向。多數人的話,就看大家是否真能隨機應變、且知道彼此的權責分工。

所以,就算當找到了適合協力的夥伴們,剛開始,可能還是會以創辦人的決策為主。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建立了良好的溝通與運作機制,或許就能逐漸增加決策討論、更加扁平化組織。進而在歷練/磨合過後,確認大家能夠長期共同合作之下,也能因應需求,組織成聯盟、協會等民間立案單位,讓地方團隊更加緊密紮根。

道不同不相為謀,夥伴不是熟悉就好,而是要能夠善意溝通,對於前進方向有一致共識。決策效率很重要,但也要聆聽大家的意見喔!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如果我想籌辦一本地方誌,從初期構思到後期編輯該注意哪些細節?
  • 紙本刊物強勢回歸?台灣地方誌的現況與挑戰
  • 地方創生不是讓「外面的人」告訴你,你想要的「應該是」甚麼
  • 五招強化在地品牌的話語權,打造後疫情時代的一線生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