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专家再析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振荡
作者:高博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3-10 16:35:4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探测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意义十分重大。网专”全国政协委员、家再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导师蔡晓红在两会间隙,析大新振跟记者聊起了刚刚发布成果的亚湾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前两次中微子振荡的实验发现者都得到了诺贝尔奖。” “我感觉,发现这有可能是中微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的成就。”蔡晓红介绍说,科学在中国实验物理的网专历史上,吴有训1920年代研究X射线散射“康普顿效应”,家再还有吴健雄1950年代验证宇称不守恒,析大新振是亚湾最为重要的事件——两位前辈都是在美国做的实验。 据《自然》网站3月8日报道,实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精确地测定了一种新的发现中子振荡的振荡几率。而在2011年,日本、美国和法国的同类实验都未做到这一点。 中微子分三种。所谓振荡,就是一种变成另一种。中微子就好像一块怪味糖,刚尝着是甜的,一会儿变酸,一会儿又变苦。三种振荡中的两种,已经被确认存在了。而另一种就是大亚湾的科学家们试图寻找的。 核裂变反应堆是科学家青睐的中微子源,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每秒流过的中微子数量,多达10的21次方。中国科学家参加的国际团队在地下挖了大洞(防止太阳中微子干扰),布置了离核电站远近不同的几个探测器。如果靠近核电站的探测器和较远的探测器结果明显不一,就说明中微子在这段旅程中变身了。中微子不喜欢与其他粒子互动。极大量的中微子穿过探测器中的特殊物质,才产生一丝半点的“变质产品”,供睁大眼睛的科学家寻找。 在大亚湾,他们的运气极好——这个差异很明显。 蔡晓红认为,中国的实验之所以成绩更好,除了运气外,应该是实验和仪器设计中采用新的思路,提高了探测精度。而这些思路有可能接下来应用于其他中微子实验。 “实验技术创新或许能应用于其他领域。但实验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蔡晓红说。探测中微子振荡引起科学界兴趣,是因为它为研究反物质打下基础。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评价说,这一结果“使我们知道中微子物理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可以较为容易地建造下一代中微子实验,寻找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 所谓CP破坏,是物理学设想的机制,它让宇宙中的物质远多于反物质。现在我们缺乏验证的手段,而大亚湾地下的胜利,有可能开辟一条通向答案的道路。 更多阅读 《自然》关注大亚湾新发现中微子振荡 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新闻发布会(实录) 相关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专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专家再析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振荡 这可能是科学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