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我差點不小心寫出一本書:用軟體實作「卡片盒筆記」,以及推薦使用的三個工具

為了工作和撰寫的差點出本需要,我大約一個月以來一直在測試各種筆記和資料整理工具,心寫也因此有機會順便講了Zettelkasten筆記法(簡稱ZK,書用實作使用也就是軟體知名的「卡片盒筆記法」)的簡短課程。

在這段時間之中,卡片我大約試用了十幾種電腦上的盒筆工具;包括Notion、Obsidian、記及Tana、推薦Roam Research、工具Logseq、差點出本Joplin、心寫Scrintal等等。書用實作使用整體來說,軟體這些工具其實都算是卡片好用的,只是盒筆看要整理的資料型態、使用習慣、以及個人的技術程度而已。

雖然我也算是會做筆記、而且做得不錯的人,但基本上還是類似紙本筆記的模式,頂多拆解頁面作為快查或排列組合之用。

這次為了做功課,讀了Sönke Ahrens所寫、堪稱ZK方法聖經之一的《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譯本《卡片盒筆記)》,遠流出版)這本書,確實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ZK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將讀到的、消化出來的、以及自己想到的知識觀念盡量拆成小單位,每一個單位都寫在一張卡片上(當然現在都用可以搜尋、分享,也不佔地方的電腦版了),但必須在卡片上有系統的編號和註記,以便日後找出來排列組合、並且刺激新的想法。

image_(103)作者提供
這張是網路上常見的ZK概念圖,我先借用

跟傳統的筆記本相較,ZK方法即使是用紙卡,只要編碼方式適當,都很容易找出不同時期、但彼此相關的筆記內容重複運用;而筆記本只要累積一多,不僅要用某段內容時有如大海撈針,而且內容都已經固定在頁面上,除非拆散或影印,否則也很難重新整合。

不過本文的重點不在講筆記法,而是這段時間以來以ZK為基礎,在一些工具上實作概念之後,得到的結論和個人偏好。

ZK方法的基本結構

為了說明方便,還是先複習一下ZK的幾個基本結構。因為現在有方便的電腦工具,所以紙本時代的原則不一定適用;而且多年以來,各家流派依各自需要發展出許多不同的ZK變形(連我都有一款變形😆),所以不必太過計較「怎麼跟電視上不一樣」。

ZK筆記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1. 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在閱讀、學習或思考時快速記下的想法,之後可以轉化為另外兩種筆記;我稱之為「我想到的」;

  2. 閱讀筆記(Literature notes):也有人譯為「文獻筆記」。主要是來自閱讀內容,再以自己的話來總結,所以我偏好比較白話的「閱讀筆記」,也就是「我讀到並理解的」;

  3. 永久筆記(Permanant notes):結合靈感和閱讀心得,在深入思考和理解之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並加上對原始來源的詮釋和評論;也就是「關於……,我認為是……」。

image_(104)作者提供
三種ZK筆記的用法和流程

也就是說:

靈感筆記 + 閱讀筆記 → 消化思考 = 永久筆記 → 成為再創作的基礎

換言之,這是一種「由繁而簡」的創作方式;你可能透過閱讀、思考、摘錄,而擁有了成千上百張的「卡片」(基本素材),然後再經過進一步的消化和排列組合,產生出新的想法和作品。

image_(105)作者繪製提供
由繁到簡的寫作方式

ZK的優點在於,如果你已經是學者、或是研究某方面題材的專家,只要會用工具和這種方法,在累積一定份量的「卡片」之後,光是排列組合就可以讓你快速寫出很多本書、或是精彩有料的論文。

但缺點也在於此:如果你原本沒有大量閱讀和思考的習慣、或是最近才開始研究某個主題,手上也沒幾張卡片,這個方法可能就對你幫助不大;你必須先下一段時間的功夫、累積夠多的筆記卡片,它才會派上用場。

總之,只要電腦軟體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或許就可以拿來當作「電子版ZK」的工具(以下提到「卡片」時,都是指儲存小片段資料的電子檔案或模擬卡片):

  1. 可以用卡片為單位來儲存資料,最好圖文、影片、PDF等都可以存。雖然例如一個個Word檔案也可以用,但它並不是為處理小卡片型態的資料(例如一小段文字)設計的。
  2. 具有搜尋所有卡片內容、而且列出所有搜尋結果的功能。
  3. 卡片本身可以彼此連結(例如透過加上連結文字、手拉線條連結、或是自動產生),並且將連結顯示在相關卡片上。
  4. 最好具有「標籤」功能,以便在傳統的「檔案夾」之外,還可以更有彈性的歸類不同主題的卡片。

自從知名筆記軟體Notion讓「區塊」(block)的筆記形式為人所知之後,許多軟體也採取類似的型態。所謂區塊,就是在筆記檔案中,每一小段文字就是一個獨立單位,可以自由拉動、排序、單獨使用;即使是長篇文章,也是許多小區塊的組合。

相較之下,傳統文書處理軟體的最小單位則是「檔案」,其中的段落並不是獨立的個體,也不能用上述的方式運用。

而「區塊」觀念的流行,正好符合ZK使用者對於「電子卡片」的需求與想像;也就是說,這類筆記軟體正是ZK電子化的首選。只要你已經在用這類工具,就可以馬上開始做自己的ZK實驗。

先講結論。在我實驗一段時間之後,目前留下來持續使用的軟體有三種:

  • Tana
  • Scrintal
  • Obsidian

Tana

Tana乍看有點難理解,但是非常好用。它並沒有明顯的「卡片」格式,而是以稱之為「節點」(node)的文字區塊為最小單位。而在每個節點之下,又可以有一層層的附屬節點。

我之所以最喜愛Tana的原因,在於它加上了自稱「SuperTag」(大約等於其他軟體「標籤」和「模版」的結合)的自定義資料結構功能、強大的資料查詢和拆組指令、以及整合AI資料處理之後,幾乎只要是「資料運用」的功能,都可以用它製作出來。

有興趣的話可以先看這支影片,會更容易理解:

而在結合了節點(區塊)、標籤和資料查詢功能之後,Tana就變成了一個ZK工具。以下是我自己的部分實際筆記:

image_(106)作者提供

舉例來說,我只要有新的ZK筆記(可能不是卡片型態,一小段文字也可以),就把它放在「Notes」這個節點下面;加上「Literature Note」或「Permanent Note」標籤之後的筆記,會擁有屬於各自標籤的專屬欄位模版。

此外,如果Permanent Note的內容跟某些其他筆記相關,也可以透過設定查詢功能,自動出現在「相關筆記」(最下方紅圈)的欄位之中,也就是「自動標註來源」。

即使原本筆記沒有特別分類、甚至散落在各個頁面之中,也可以透過設定查詢公式,自動歸類在一起顯示:

image_(107)作者提供

也就是說,只要習慣Tana的介面邏輯、並且學會如何查詢和組合資料,再加上整合的AI功能,Tana可以做很多筆記整理、挖掘、組合的事情。不過因為它稍微比較難懂、而且不適合視覺化的卡片排列方式,所以還是需要其他工具幫忙。

Scrintal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