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薀老師
孟臣逸公兩壺人
關於翫壺的茶堂壺人或品茗的茶人,對於逸公壺和孟臣壺有時會碰到牽合附會或魯魚亥豕的懷錄壺與壺兩和風尷尬感,甚至有些新玩家還會覺得是孟臣同一人,其實兩位名家各有其特點和風格,位名而且生長在不同的家各年代。孟臣壺,特點始於明朝的茶堂天啟一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間,署款經常會看到落有荊溪惠孟臣的懷錄壺與壺兩和風印鈐。荊溪是孟臣指地名,也就是位名今天的宜興,古代稱陽羨或荊溪,家各是特點全中國都熟知的陶都,也就是茶堂現在舉世聞名宜興壺的產地。
惠孟臣的懷錄壺與壺兩和風製壺之所以會留名於後世,價值不菲,孟臣是因他所製的壺在當時廣為一般人所喜,沖飲觀賞皆適宜, 不同的款式,無論是壺身或瓶蓋,壺嘴和比例,都有別於一般的名家。起初所製的水平流嘴壺在當時特別適合用來當做泡功夫茶的名器,盛行於南方。由於品茗者幾乎家家都會使用到惠孟臣的朱泥壺,也形成了後代製壺師競相仿製的對象,壺身底下所用的惠孟臣印鈐也是後人仿製真品而來的。他的全盛時期幾乎橫跨整個十七世紀的末期,有段時間還成為歐洲飲茶市場的寵兒,有些歐洲的品牌也是模仿參考惠孟臣不同的壺型而改制。
現在如果能夠擁有一把惠孟臣的真品,那在拍賣場上將會是競相舉牌的盛況,但是如果是較老的玩家,還是可以從茶壺本身的形制大小來判斷,以及工法的善巧度同樣可以看出端倪。我曾經收藏過不少清代仿明的孟臣壺,很清楚地便可以判別真品跟贗品。有些後代的仿品反而比真品還要來得精細,而破綻往往會在不容易注意到的茶壺內部的底盤上,有些從手工的做工上分辨得出。
另外人稱二惠之一的清代紫砂製壺名師惠逸公,他所製的壺主要是以古樸精渾流傳於世,所選擇的泥料和土質在當時很少製壺師可以出其右。再加上他本身對於法書上的造詣極深,其特色是習慣在壺底用竹刀片鐫刻詩詞或佳句,配合精巧的壺身有畫龍點睛之妙,因此其所製的壺無論是在整體線條的流暢度或立體的造構上,對於後代製壺師都有著極大的啟發作用。
我曾經擁有過一把梨形壺朱泥小品,靜止安置在桌面上,形同離世絕塵的貴婦般,極為豔麗優雅,卻又不失其與生本俱的端莊。嘴雖小,但出水卻極為通暢,瓶蓋密合無縫,出水時以指按鈕,可達滴水不漏之效,但凡遭世俗塵煙繁瑣之擾,一旦細細把玩此壺,頓時便可解憂,真乃俗世間一美事也!
下午大約六點一刻,先來了兩位老人的同鄉,後來在餐敘中,才知道其中有位是過去在中國期間著名的報人史量才的摯友,這位長者是一九四九年的時候,隨著報社一起來到台灣,而陳爺爺因為和鄭逸梅為至交的緣故,也和史量才有過數面之緣。當天和這名傅姓長者一同來的還有一位申姓,稍長、滿頭鶴髮的學者,當時在台北著名的大學中任教,恰巧他曾經追隨過史量才二夫人沈秋水學習過古琴……後來先安頓好這兩位老人的舊友之後,沒多久時間另外三位分別陳姓、吳姓和另一位南社的成員,全部也都尾隨到齊。
那天的菜色極為豐盛,清一色的寧波菜,七菜一湯外加甜點,我最喜歡的是至今想來仍然會垂涎三尺的道地寧波燻魚,並且是用鯉魚佐以茴香、桂皮等香料製成,不鹹不膩,入口之後有股回甘的甜味,極為不同。 另外還有一道腐皮梅子肉,也是一道江南佳餚,功夫在於整條肉捲切片,看不到多餘的碎肉,吃在嘴裡完全感覺不到有油膩或油漬過多的口感,和台灣人所做的是截然不同的一道寧波本幫菜。陳爺爺對我們後生晚輩也都是懷著丈人舐犢、關懷備至的態度,不但可以和這幫老人家同桌共飯,也不避諱地閒話家常。
席間,老人們還興致盎然地聊到舊上海的一些人文軼事,也才明白到當時上海著名的《時報》和《申報》許許多多的雜事,其中聽到最多的便是老報人史量才的過往事蹟。他曾擔任過上海地方協會的會長,也當過上海市的議長,當時的《申報月刊》在上海的閱讀量是蠻廣的,對於輿論界和視聽上有一定的影響和公信力。話談之中,幾名了解狀況的老人相互交嘴,大肆談論著史量才當時在上海社會上轟動一時的遇刺事件。
鶴髮長者回憶著講道:「按理講,史量才自身認為應該很有把握不會遇刺,因為他所搭坐的那部座車還是防彈的,由於前面才發生楊杏佛遭狙,對史量才而言是有很大的提醒作用才對,更何況還有貼身保鑣隨身護駕……而且他所行經的路線還是當初他出資捐建的滬杭公路,史自認為很安全才對,沒想到還是被有心布置的六名殺手阻攔。這些殺手都是訓練有素,先是駕駛一槍斃命,車子停下來後史量才知道大事不妙,開了車門一路飛奔快跑,殺手的目標只有座車上的史量才和他的兒子。兒子幸好跑得快,躲 過了一劫,但史量才運氣就沒那麼好,最終還是被殺手尋獲,在一陣掃射之後,當場氣絕……」飯桌上的老人似乎對這件事都印象極為深刻。
陳爺爺說:「可惜啊!風華正茂,也有心為國家社會做事,六十歲不到就走了。這件案子最後也成為懸案,經歷了無數年,也始終沒有破案, 這其中的隱情就不得而知了。」
在這一次的餐敘中,一向酒量甚好的陳爺爺,雖然不似所謂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情境,可當日相聚的也都是和家鄉相關的人事物境,因此在花看半開、稍有微醺之下,他也講出了他的族長陳去病,在他年少時如何地給予他詩詞古文的薰陶教養。這陳去病原來也不是普通人,他是當年南社草創期主要的發起人之一,和柳亞子等人都是一幫息息相通、 志同道合之士。
陳爺爺說著:「當年我在詩詞方面的基礎,說起來也都是他幫我扎下的根底。他親自為我準備舒夢蘭的《白香詞譜》,至今我還保留著。到後來的填詞,也是從最基本的平仄和押韻開始學起,完了以後便 要我記詞、背詞,少說背個幾百首,爛熟為止。因此,他可以說是我的啟蒙恩師。之後,自己才知道如何去選擇正確的讀物,後來參考了王國維的 《人間詞話》,才理解從其著作中如何分辨優劣取捨。」
陳爺爺因為南社的因緣,在後期認識到南社的靈魂人物鄭逸梅等,但此公,和其他南社成員所不同的是,他曾經受譚嗣同、章太炎的思想影響所及,對佛家一度很著迷地探討研究,起初因為讀了譚嗣同的仁學思想的啟迪,再加上自身從小在儒家孔、孟領域的基礎,以及後來研究了華嚴思想,般若系統的啟發,那段時間他和鄭逸梅等人一有碰面,便會聊及他所接觸到的佛法。陳爺爺說至今為止,他每天早晨五點鐘到七點鐘固定打坐,抄寫《金剛經》等經文,已經有數十年,老人說他抄過最長的經文便是《八十華嚴》。
「過去由於抄經的緣分,也曾經和弘一法師結過頗深的因緣。從弘一法師處領略到了《華嚴經》整套法界思想,這方面在我未來的人生走向上起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閱讀多次《華嚴》,更深層地體悟到『一真』思想的真諦。我似乎對人生愈看愈化,遇到有解不開的,稍微靜坐片刻,那些粉塵般的煩囂似乎就化為泡影,對於人世間的浮名、虛利也少了許多的念想。年歲漸長,總覺得過往的風花雪月如同無窮變幻的白雲,久而久之,只要一座觀想,自然便有肌髮灑灑之慨,俗念全消,有時落於非非想境時,茫然天際間雜雲頓消,無明至無無明間,卻與臺中明月渾然一體,真也?幻也?卻在落花飛絮景中看得透……」
老人這類的講話我不止一次聽到,有時是他和三兩好友茶敘時或飯談間聽得,那時其實我已經接觸佛道一段時日,雖然總覺得老人對於空的思想以及禪的理路,有自己一套見解,但卻又不是那般地究竟,無論如何能夠接觸佛家總是件好事。由於自己本身有自己的傳承脈絡,基於尊重,老人多次要我講講心中橫陳,我卻始終不好多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茶堂懷錄》,善聞文化創意出版
作者:王薀老師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茶香,綻放在啜飲的餘韻
雨電風霜都是人生的淬鍊
藏書鉅萬、身懷奇術、歷盡榮華與滄桑的百歲老人。
英姿颯爽、遊刃於黑白兩道與青燈古佛之間的現代俠女。
博通中西,最終匯歸於禪宗思想頤養天年的哲學教授。
糾結於自我理性與浪漫情愛之間的情傷女子。
傳承盤古雷法的老道,不重消災祈福只教人戒殺行善。
茶堂兼容著茶、書、古玩和說不盡的人生故事。
王薀老師如同一位說書人,說著自己與時代的故事,揉合上海、艋舺、台灣與日本,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理性與情感之間、煩惱與解脫之間,以自身的經歷串起了彼此衝突的每件事物,佐著茶香、茗壼,成為一個個充滿感情卻又蘊含無比睿智的故事……
本書特色
- 王薀老師暢銷系列《茶堂》第三部!也是傾慕懷念的師友錄!
- 從上海到台灣、日據到民國,點評近代知名文人、藝文軼聞。
- 疏理台灣早期被遺忘的庶民史,往事歷歷如繪。
- 根據真人實事,比小說更曲折離奇的現實故事。
- 從康德到唯識,囊括中西哲學及儒釋道的不傳之學!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