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筆者的大學手機推播不斷出現關於該不該讀研究所的新聞,有些人認為現在大多數人都擁有碩士學歷,教育自己應該也要有;有的普及人則認為,讀研究所就是年代為了未來工作時更高的起薪。高學歷的碩士時代,我們身邊不乏許多畢業或是學歷正在讀研究所的朋友,與過去父母親的比較年代相比,學歷與薪資已經難以畫上等號。有用
為什麼還這麼多人要讀研究所,大學ㄧ部份是教育來自於社會問題,社會變遷讓分工越來越細緻,普及高學歷的年代人才能佔有高層的位置;另外,高等教育的碩士擴充將大學教育普及化,如果要受菁英教育就必須往研究所就讀。學歷
新聞上網友的比較意見與回覆各有各的論點與看法,但就筆者的經驗來看是否讀研究所這件事的話,應該先要釐清讀研究所的動機與目的,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筆者是學社會科學專業,社會科學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學歷無用論,有的人認為社會科學根本無法解決社會上的難題,只會帶來紛爭與亂源,因此筆者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並參酌不同學科朋友的意見之後,歸納出以下如何選擇是否該讀研究所的理由:
- 初入社會是張白紙,學歷好壞是入場券
台灣最大工作人交流平台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在2017年9月時報導一篇學歷和經歷的差別 ,內容指出面試主管為節省篩選時間,會以文憑好壞來做為篩選履歷表的第一道關卡,對於公司來說這樣子做無可厚非,畢竟職場新鮮人在沒有經歷的狀態下,學歷是出身的保證,難免會有名校迷思。筆者的朋友小陳畢業於某私立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初入職場想應徵知名公司管理階層卻屢屢被拒於門外,多方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第一關要先是國立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才行,這讓小陳非常的難過,也反映出台灣企業的名校迷思,也就是非頂尖大學畢業生不用。
- 術業有專攻,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起薪大不同
筆者常常聽到讀研究所是為了薪資的差異,這也反映出了各行各業對於人才的需求。筆者身邊的朋友小劉,在分享讀研究所的過程中提到,他們的領域(電子、電機)中,學士畢業和碩士畢業的起薪差異可以到5000元,但碩士和博士的差異就不多,因此小劉決定讀碩士班的原因就在於起薪,反觀就讀政治學的小林,小林大學和研究所都讀政治學相關科系,但是由於是人文社會科學,基層工作方面的專業度不高,大多數是辦公事務,因此起薪方面的差異大約在2000-3000元左右。
- 為自己而讀,追尋理想的過程
碩士班的課程比起大學部的通才教育會更聚焦,著重在某些議題或理論的深度討論。不再是教師在課堂上的簡單介紹,而是要實際運用並套用再生活當中解決社會問題。大多數人讀碩士班或許是為了未來的工作職位或是薪資而讀,筆者就是為自己而讀,從大學到博士班的學習生涯,直到讀博士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是教育,追尋的過程或許煎熬或許辛苦,但是找到自己能夠發揮的地方之後,就會覺得一切苦盡甘來。
- 升學不是逃避社會的理由,競爭畢業後才開始
有些人繼續讀研究所就是為了要延緩自己出社會的時間,讓自己還有2-3年的學生時期可以好好思考未來,但通常到碩士畢業後依舊前途一片茫然。筆者的研究所學長讀了四年仍未畢業,自始自終都留在學校的保護傘下,不願意畢業進入職場工作,雖然學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起跑位置,但是拿到學歷之後競爭才開始,學校是個小型的社會,可以讓我們練習人情世故,當未來進入社會之時,除了知識以外,還需要具備與人社交的能力。
大學畢業後的轉捩點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有的人選擇就業,有的人選擇升學,不管是什麼樣的決定,都要衷於自己的內心想法,不要去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學歷高低與高等教育機構優劣的問題在台灣一直以來都存在,父母親希望我們能夠取得高職位高收入,而現實卻告訴我們努力總是要付出代價,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我們,對於讀研究所這件事情必須考慮再三,畢竟延緩出社會的時間就少賺了那幾年的錢,但有些事情是無法透過金錢衡量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取捨就看自己對於選擇讀研究所的價值能不能平衡。
以筆者來說,讀研究所是增加自己實力的方式,我並不特別也不突出,但是對我來說讀研究所是一個追尋理想的過程,透過研究所的訓練讓自己未來能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跟著社會的價值觀在走。該不該讀研究所的話題會不斷的討論下去,不同學門間的看法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讀研究所都是一個為自己人生加值的機會。
延伸閱讀
- 研究所不該是「避難所」,要念之前先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 如果出國留學只是為了「唸書」,那你應該直接留在台灣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