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如果你認真看過Facebook隱私政策,就知道「我對FB的隱私權聲明」這種貼文沒用

每隔一段時間,果認過就會有宣稱是真看這種「我對FB的隱私權聲明」的貼文在臉書上流傳、轉貼。私政私權聲明臉書官方針對謠言做出回應,策知說明用戶這樣的道對的隱聲明是沒有用的。

欸,貼文等一下!沒用其實官方的果認過意思是,這種聲明文是真看這種沒有用的,並不是私政私權聲明說不蒐集你的資料 !

Facebook隱私政策都寫了些什麼?

大家有認真看過臉書的隱私政策嗎?雖然Facebook官方表示,用戶都可以透過「隱私設定」,策知自己決定自己的道對的隱動態誰看得到、其他用戶如何尋找和聯絡你,貼文但比起這些,沒用其實更重要的果認過是,Facebook還會蒐集用戶的其他資料,包含「使用習慣」、「使用偏好」、「交易活動」等等的資訊。

這些資料會被如何使用,規則其實被定在「隱私政策」中,早就在用戶們註冊帳號的時候,就已經不知不覺的先同意了。

Facebook會拿我的資料做什麼?

資料會被用在個人化的首頁內容、廣告行銷等等,也就是你在臉書上滑到的東西,很多都是「被計算過」才出現在你眼前!可以嘗試到你的臉書設定中的「廣告偏好」或是「Facebook站外動態」,就會發現有多少廣告商在你不知不覺的狀態下,獲得你的個人資料進而對你投放廣告。

可以拒絕Facebook使用我的資料嗎?

依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條及第19條的規定,在經當事人同意或是有契約關係、法律明文規定等狀況下,可以合法蒐集個人資料,但是必須告知蒐集目的、告知提供與否的影響與權利等等。個資法第20條也規定到,利用個人資料行銷,在首次行銷時,應提供當事人表示拒絕接受行銷之方式,如果當事人表示拒絕接受行銷時,應即停止利用其個人資料行銷。

但是,我國個資法中保護的是「個人資料」,指得是姓名、生日、聯絡方式或者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特定個人的資料,而這些網路「使用習慣」雖然無法直接識別到某個人,但能不能「間接識別」到某個人,則是有爭議的,事實上會因為不同網站使用的技術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有些技術會識別到個人、有些則不會。

舉例而言,歐盟個資法(GDPR)就有特別針對網路使用資料「cookie」做出明確規範,規定如果「cookie」可以識別到特定個人,就應被認定屬於個人資料。

我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資料?

Facebook在經過個資外洩的風波後,針對隱私政策的設定開放了更細緻、明確的操作,只是一般使用者可能不知道可以特別去更改設定,如果擔心個人資料使用的問題,不妨就動動手到「設定」中,馬上檢視自己的資料被使用到哪裡,再決定要不要更改設定吧!

延伸閱讀

  • 我們都知道罵人是不對甚至違法的,但「罵錯人」會不會違法呢?

本文經LawPartner律師談吉他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