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莫侵犯“声音权”
人的声音权声音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人工声音均应受到法律保护。AI技术应用到声音领域,莫侵应坚持技术边界,声音权依法合规使用,人工避免产生侵权纠纷。莫侵 人的声音权声音与人工智能(AI)声音之间的权益之争应该如何界定?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给出答案。人工法院认定,莫侵作为配音师的声音权原告,其声音权益包括案涉AI声音。人工被告方公司使用原告声音、莫侵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声音权构成侵权。人工被告方公司被判书面赔礼道歉,莫侵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成式语音带来无限可能,为声音应用提供了新场景。语音克隆项目的逼真体验,展现了文生人声模型的惊艳力量。通过输入文本、调整参数,即可实现文本转化成语音的功能。同时,在声音领域应用AI技术要守住“你的数据仍然属于你”这条底线,不能随心所欲侵犯他人合法的“声音权”。 人的声音具有高辨识度,音色各不相同。作为一种人格权益,人的声音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保护。在权利保护层面,我国民法典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定。也就是说,声音跟肖像一样,是识别个人身份的重要依据。法律明确“声音权”,防止其被冒用、滥用、不正当使用,保护声音所有者的权益。 声音在商品化利用时具有财产属性。在特定场景的应用中,如艺术家数字音乐、明星语音导航、主持人解说、配音师录制作品等,都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若对这类录音制品进行剪辑重组,以冒充、误导、混淆等非法方式应用于其他软件或场景,就会构成侵权。特别是对录音制品来说,虽然有配音师对该录音制品的授权,但这个授权只发生在配音师与相应录音制品之间,并不是对配音师声音的授权,更不是对其声音的“买断”“转让”。根据法院裁定,未经本人许可,擅自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新技术带来新挑战新问题。如今,AI技术正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如果使用得当,可发掘巨大潜力,推动产业发生变革。当AI技术应用到声音领域,平台或企业为追求产品质量和效果,应正确认识新技术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坚持技术边界,依法合规使用,避免产生侵权纠纷。针对行业出现AI声音侵权等现象,相关监管机构或部门应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保护措施,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使用规范,以及对“声音权”所有者的补偿机制等,确保AI技术在声音领域正确使用。对个人而言,如果发现有相关平台未经许可AI化使用个人声音,可在固定确凿证据的基础上,依法维权,莫让此类AI“噪声”侵犯自身的“声音权”。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承诺事项“亮出来” 笃行不怠抓落实
- 上海发布:5月1日至6月30日全市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实行免费检测
- 阿里巴巴在南京成立供应链公司注册资本1000亿
- 晶科能源: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66.39%
- 美國宣布制裁俄防長之子
- 恒生指数开盘跌0.02%
- 深大通:第一季度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加78%
- 泸州老窖: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33%年报拟10派32.44元
- 银河系外恒星特写照片首次发布
- Meta考虑通过Zuck Bucks进入金融领域
- 中远海运港口股权持有人应占利润7494.8万美元同比增长2.6%
- 财政部: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我国将对煤炭实施零进口暂定税率
- 茆智院士:逆境中的成长让人受益终身
- 中交地产: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2%股份
- 国防部:人民海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提高
- 上汽集团: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9.44%
- 泰國新任總理佩通坦說致力於推動泰中兩國關係發展
- 北京昨日新增47例本土确诊病例
- 美国第一季度经济折合年率萎缩1.4%预估为增长1.1%
- 世茂股份:一季度净利同比下降59.08%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