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鍩錫
古厝的空中看古瞰解空間空間結構
宅院內外的空間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生活的需求,內部通常依照主從與長幼有序的厝空厝倫理觀念來配置,以中軸線為主,拍鳥配置正廳最為尊貴,析古故愈靠近正廳的與防禦設房間地位愈高,而左邊(龍邊)比右邊(虎邊)大。空中看古瞰解空間
「間」為衡量建築面寬的厝空厝基本單位,每兩根柱或兩面牆身之間的拍鳥配置距離為一「間」。居最中者稱「明間」,析古明間兩側稱「次間」,與防禦設再向外稱「梢間」與「盡間」。空中看古瞰解空間
「間」多為奇數,厝空厝如一、拍鳥配置三、析古五、與防禦設七、九、十一開間。院落規模的深度則以「落」或「進」稱之。例如,正立面第一組建築稱為第一落(進),其前院稱外埕,其後院稱內埕或天井,第二組建築則稱為第二落(進)……,依此類推。
古厝的空間配置
- 門樓
前埕外另建的獨立屋舍,有的設二樓,門樓兩側與圍牆相連。
- 水池
位於住宅前方,通常為半月形,除了風水的考量外,主要為防火、防禦、供水、調節氣候與養魚之用。
- 埕及天井
又稱「庭院」、「中庭」或「天井」,為屋舍之前或屋舍內所圍成的空地。內埕與天井是各廳房的光源,也是家居的重要活動空間。埕分內外,用途不同。外埕通常是曬稻、晾衣或農事工作的空間;內埕的私密性較高,多半是婦女操持家事或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
- 門廳
為宅第的門面。院落的第一進通常會設門廳,供主人接待賓客之用。
- 正廳
又稱「正堂」,為民居建築組群的主體,位於正身中央的明間,是祭祀祖先、供奉神明以及接待賓客之處,裝飾較講究,也是全宅空間最高敞的一間。客籍人將廳稱為「堂」。
- 護龍
閩南人習稱「伸手」、「護室」、「室仔」、「間仔」,客籍人稱「橫屋」,金門人則稱「櫸頭」,位於正身左右,與正身呈垂直之長條房屋。
- 房間
位於正身兩側或護龍間內,主要作為起居或寢室之用。
- 廚房
俗稱「灶腳」,通常位於屋後側或邊間,可兼為用餐處。
- 步口廊
位於正廳或護龍屋簷下的走廊,為串連合院的半戶外環狀廊道。
- 軒亭
外島地區習稱「抱廈」,為正廳前出抬樑式構架的屋簷,突顯正廳的重要性,亦是良好舒適的遮蔭處。
- 過水廊
有稱「過水亭」,為聯繫正廳與護室之間的廊道,多見於多院落式的民宅內。若有隔牆,則稱為「過水廳」。
防禦設施
昔時墾拓,不但漢人時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漳、泉、客等漢人族群之間也常為爭奪土地而械鬥,再加上治安欠佳、盜匪出沒,同籍移民唯有彼此結社並互相機動支援求生存,私人宅第建屋時亦特別加強防禦設施,以抵擋攻擊、防範入侵。另外,除了防禦可見的敵人之外,對看不見的無形世界,如神鬼邪祟等無法解釋的現象,以及大自然的災害等,亦都需要防禦,因此居民設置各式辟邪物來撫慰恐懼無助的人心。
【有形的防禦】
- 刺竹林
台灣人的村落和住宅多半都以竹叢環護,並特別稱之為「竹圍」。
- 圍牆
圍牆在民居建築中具有多重功能,可用來劃分空間、連接建築、防禦外敵入侵,同時還有美化環境的效果。
- 銃眼
有稱「銃孔」或「槍孔」,即在外牆上留設一些孔洞,洞口內大外小,以利從內射擊,外部卻不易覺察其位置。
- 銃樓
有稱「望樓」或「銃櫃」,多為二層樓,可供瞭望與存放兵器,並有銃眼以利射擊,多見於偏遠山區的宅第或是官紳豪宅。

- 栓杆
為防門被輕易推開,故在實心板門背面再加上幾根橫木或豎木,以便將門牢牢頂住,稱為「栓杆」。而在門板下的地面相對位置鑿插孔,則稱為「伏兔」,以利豎栓杆上下槽對插。
- 隘門
於巷弄出入口所築的門,入夜或盜匪入侵時可閉門防守,主要為了防禦。
【無形的防禦】
- 八卦
常置於門楣,將八卦或太極圖刻於石、磚或木材之上,不只是一種圖形或符號,也被民間視為可辟邪納福的守護神。
- 照壁
又稱「照屏」、「照牆」或「影壁」,即一片設於出入口正對面的獨立牆壁,主要作用是擋住視線,使人無法一眼望盡內部。朝內一面多寫有「對我生財」或「天官賜福」,乃對自我祈求福庇。朝外做獅子銜劍圖像,以屏除外界干擾。
- 石敢當
「石敢當」三字刻於石上有厭勝辟邪的作用,以防制路沖或風水沖,多設於牆身、巷口,或對著丁字路口處。
- 風獅爺
亦即「石獅爺」。金門的先民為求禳禍避凶,始於村口迎風處聳立一座似人、似獸、又似神的風獅爺,藉以「鎮風止煞」,是金門當地最特殊的人文景觀。
- 劍獅
有稱「獸牌」,置於牆門或門楣上,獅口所含的劍在民間信仰中,屬道教張天師斬妖捉鬼的七星寶劍。劍獅都置於內外空間交接之處,一方面可以抵擋由大門入侵的邪煞,護佑居家平安,又可藉這種神祕色彩來嚇阻陌生人入侵家園的意圖。
- 守護神
即各路神明,有供奉於廳堂內的觀音菩薩、媽祖等,亦有供於室外的天官、村頭村尾的土地公、村落四隅布置的五營兵將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空中看古厝(從建築格局到裝飾工法,空拍照、透視圖、紅外線攝影,深度導覽68棟台灣經典古厝)》,貓頭鷹出版
作者:康鍩錫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古厝原來可以這樣看!
空拍照、透視圖、紅外線攝影,
古厝達人帶你找到眉角,看懂門道!
- 全台第一本用空拍照、透視圖、紅外線攝影深度剖析古厝
- 收錄台灣本島離島68間古厝(含各級古蹟、歷史建築、特色民宅)
- 保留30間古厝消失不再有的珍貴圖像
- 1985年起足跡遍部全台,深入田野查訪,留下最精彩、動人的古厝紀錄
- 特別收錄古厝地理位置圖
- 李乾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專業推薦
消失的古厝,逝去的台灣記憶
台灣的古厝建築從延續閩粵移民的風格,到日治的中西合併,一直充滿外來者的痕跡。這些傳統建築反映出早期漢移民的家庭生活、工藝成就,以及台灣的移民史。但在現代化的口號下,傳統建築幾乎消失殆盡。在都市更新的聲浪下,兩百多年來的古厝淪為斷垣殘壁或違建危屋,甚至被剝皮整建成不同樣貌。
從地表到空中,完整紀錄古厝身影
作者康鍩錫自1985年起,帶著相機、空拍機在全台各地奔走。因為他的努力,不只是消失古厝的影像看得見,還能重現因整修重建而逝去的裝飾細節,比如霧峰林家在遭遇921地震後,部分崩塌建築雖有重建,但細節卻隨地震被抹去了,這些裝修前後的照片都收錄於本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