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德魯・哈藍(Andrew Hallam)
股市專家與算命仙
許多人運氣很好,平衡進場就押對寶。心態但對多數人來說,股市就是預測那麼一次而已。
眾人皆知,家的較準金融分析師岡薩雷利(Elaine Garzarelli)成功預測了1987年的存為股市崩盤,但她的讓算水晶球自此就失靈了。她在1996年7月23日表示美股從當年夏季達到高點之後,命仙可能下跌15%到20%。看起而在十六個月之後,來比股市卻上漲了近50%;1997年時,平衡她又說美股會跌。心態可是股市美股在接下來的三年間漲了88%。2007年,預測她告訴《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的家的較準記者朵夫曼(Dan Dorfman)股市在2008年時會大漲。我們都曉得後來的結果如何。
另一位金融分析師席林(Gary Shilling)和麥可・貝瑞一樣,也說投資人應該賣出持股。2009年,他聲稱標普500指數當年會跌至500點到600點間。但這讓聽信席林的投資人(可謂:時鐘就算壞了,一天也會準個兩次)大失所望。標普500指數大漲。2009年年尾漲到了1115點。
受譽為華爾街先驅的惠妮(Meredith Whitney)曾在2007年成功預測了接下來的銀行危機。她因此在2008年崩盤時打出了名號。不過,她2010年時表示接下來的12個月內,地方債券的違約金將高達數千億美元之譜,而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每一年、每一週,絕對都有專家預測股票會慘跌。而當崩盤真的發生,大家就會篩選這些預測,看看誰說的「正確」。但聽巴菲特的話還是比較好——在每每有人聲稱能看見未來時,巴菲特從不急著退場,而總是繼續投資。他說過:「股市預測家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算命仙看起來比較準。」
你自己可以測試看看。找一個曾經押對寶的人,追蹤他們預測的每一件事。不需要太久,你就會明白華倫・巴菲特是對的。股市預測家的存在,真的是為了讓算命仙看起來比較準。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你的星相運勢比兜售主動式管理基金的理財顧問更具價值。不管如何,後者的收費(那如他們對預測未來的無能)可能就要花你不少錢。瑪莉蓮和她的丈夫喬伊辭退了理財顧問,如今把錢投資在多元的低成本指數型基金投資組合上。
理財顧問自己都怎麼理財?
大多數理財顧問會想辦法用上述那些論點反駁你。我們也可以逗一下他們。但話說回來,他們是壞人嗎?成為理財顧問的受訓時間不像醫師、律師、教師或技工這麼久,就連「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也一樣。那些課程教材裡沒有教你認識低成本指數型基金對比主動式管理基金,也沒有警告不要追過去的績效。理財顧問若想學這些東西,非得靠自己想辦法。
桑莫希爾(Olivia Summerhill)是一位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同時也是華盛頓州桑莫希爾財富管理公司(Summerhill Wealth Management)的創辦人。她表示:「在接受大量訓練成為認證理財規劃顧問的過程中,投資工具從來都不是重點。這些訓練並不包含判斷主動或被動管理基金是否對客戶有利。」
任職加拿大投顧公司PWL Capital的理財規劃顧問菲力克斯(Benjamin Felix)表示:「認證理財規劃顧問的教育課程,是用來確保顧問在理財規劃過程中最重要的12個主題,具備廣博的理解;投資只是這些主題之一……不過,我們不要求學員必須完全理解購買與持有低成本指數型基金的理論根據。」
古德費羅(Edward Goodfellow)是加拿大投顧公司PI Financial的認證理財規劃顧問,他也同意這點。他說:「如果理財顧問從學術的角度了解市場實際的運作方式,就會更有資格給出意見。問題在於市場上眾聲喧嘩,顧問、投資人與媒體都迷失在這片嘈雜聲中。」
這就是理財顧問在客戶的帳戶下放進主動式管理基金的原因。只不過這樣的理財顧問,通常在搞砸之後……也會自食惡果。2020年11月28日,金融研究人員朱林奈恩瑪(Juhani T. Linnainmaa)、梅爾扎爾(Brian T. Melzer)與佩列維泰羅(Alessandro Previtero)在《金融雜誌》(The Journal of Finance)發表了〈理財顧問誤信的事〉(The Misguided Beliefs of Financial Advisors)。
他們評估了1999年到2013年間4688名加拿大理財顧問與50萬名客戶的數據資料。參與研究的兩家金融機構提供了絕大多數理財顧問個人的交易與帳戶資料。這4688位理財顧問中,有3282位在自家公司底下有個人的投資組合,而其餘沒有投資組合的顧問多半才剛入行。
大部分理財顧問在個人帳戶中,不買指數型基金而買主動式管理基金。換句話說,他們買給自己的跟推薦給客戶的一樣。這透露出他們並非缺乏道德操守,而是缺乏知識。
理財顧問為客戶安排這類基金時,通常會賺進佣金或交易費。而當他們把這類基金放進自己的帳戶下時,能得到該基金一定折數的回扣。但雖然有這些回扣,研究員卻發現理財顧問的績效幾乎跟客戶的一樣差。將他們的表現與經過相同風險調整後的指數型基金或ETF投資組合一比,理財顧問們每年的表現還落後大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