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摩訶婆羅多》譯序:既是英雄史詩,也是古印度的百科全書

文:黃寶生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摩訶《摩訶婆羅多》約有10萬頌,婆羅《羅摩衍那》約有2萬4000頌。多譯的百在古代印度,序既它們被人們以口頭吟誦的英雄也古印度方式創作和流傳。因而,史詩書它們的科全文本是流動性的,經由歷代宮廷歌手和民間吟遊詩人不斷加工和擴充,摩訶才形成目前的婆羅規模和形式。

這兩大史詩的多譯的百現存抄本很多,大致可分為南北兩種傳本,序既各種抄本的英雄也古印度字體和頌數不一。為了給兩大史詩的史詩書研究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印度梵文學界在20世紀完成了兩大史詩精校本的科全編訂任務。《摩訶婆羅多》的摩訶精校本(八萬多頌)於1933年出版第一卷,1966年出齊。《羅摩衍那》的精校本(近兩萬頌)於1960年出版第一卷,1975年出齊。編訂精校本的宗旨是試圖通過對勘各種抄本,力求恢復作品的原始形式。但對印度兩大史詩來說,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理想。

首先,這兩大史詩本身是漫長歷史所積累的產物;其次,印度古代的書寫材料主要是貝葉,原始的或早期的抄本不可能得以保存。目前的精校本所能做到的,只是在這些現存的、並不十分古老的抄本基礎上,提供一種盡可能古老的版本。同時,它們排除了種種明顯的訛字和衍文,因而也是一種比較純潔的版本。另外,它們以註腳或附錄的方式,將一些重要抄本的重要異文一一列出,這使它們實際上比過去的任何抄本都完全,有利於兩大史詩的研究。

據現代學者考證,《摩訶婆羅多》的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在這漫長的800年的成書過程中,《摩訶婆羅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8800頌的《勝利之歌》,後來演變成2萬4000頌的《婆羅多》,最後擴充為10萬頌的《摩訶婆羅多》(即《大婆羅多》),成為古代文明世界中最長的一部史詩。

關於這部史詩的作者毗耶娑,他既被稱作這部史詩的作者,又是這部史詩中的人物;對於他的身分,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都是傳說,很難斷定他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按照史詩本身提供的故事,毗耶娑是漁家女貞信在嫁給象城福身王之前所產下的私生子。貞信和福身王生下的兩個兒子花釧和奇武先後繼承王位,都沒有留下子嗣就死去。於是,貞信找來在森林中修練苦行的毗耶娑,讓他與奇武的兩位遺孀行房,生下兩個兒子持國和般度。此後,毗耶娑仍然隱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參與了持國百子(俱盧族)和般度五子(般度族)兩族鬥爭的全過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後,他用三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史詩。

如果史詩中的這些內容不是後人杜撰添加的,那麼可以認為毗耶娑是這部史詩的原始作者。而按照印度傳統,毗耶娑不僅被說成是《摩訶婆羅多》的作者,還被說成是四吠陀的編訂者、各種往世書的編寫者、吠檀多哲學經典《梵經》的作者等等。將相距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著作歸諸同一作者,顯然是荒謬的。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到,毗耶娑這個名字本身具有「畫分」、「擴大」、「編排」等含意。因此,將毗耶娑看作一個公用名字或專稱,泛指包括《摩訶婆羅多》在內的、古代印度在漫長歷史時期中累積而成的一些龐大作品的編訂者,也未嘗不可。

《摩訶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書共分18篇,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

象城的持國和般度是兩兄弟。持國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繼承王位。持國生有百子,長子難敵。般度生有五子,長子堅戰。這便是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前者稱作俱盧族,後者稱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國執政。堅戰成年後,持國指定他為王位繼承人。但難敵不答應,企圖霸占王位。糾紛從此開始。

Krishna_and_Arjun_on_the_chariot,_MahabhPhoto Credit: 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難敵設計了一座易燃的紫膠宮,讓般度族五兄弟去住,準備縱火燒死他們。般度族五兄弟倖免於難,流亡森林。其間,般遮羅國王的女兒黑公主德羅波蒂舉行選婿大典,般度族五兄弟喬裝婆羅門前往應選。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選婿要求,挽開大鐵弓,射箭命中目標,贏得了黑公主。從此,黑公主成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五兄弟也在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分。於是持國召回他們,分給他們一半國土。

般度族在分給他們的國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績輝煌。難敵心生妒忌,又設計擲骰子賭博的騙局。堅戰出於禮節,接受了難敵的邀請。在擲骰子中,堅戰輸掉一切財產和王國,又輸掉四個弟弟和他自己,最後輸掉他們五兄弟共同的妻子黑公主德羅波蒂。於是難敵命令自己的弟弟難降將黑公主強行拽來,在賭博大廳當眾橫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軍怒不可遏,發誓要報仇雪恨。持國預感惡兆,不得不出面干預,答應黑公主的要求,釋放般度族五兄弟,並歸還其國土。

但難敵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賭一次,講定輸者一方流放森林12年,還要在第13年過隱匿的生活,如被發現,就要再次流放12年。這次賭博的結果自然又是堅戰輸掉。這樣,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國土,流亡森林12年,並在第13年裡隱姓埋名,在摩差國毗羅吒王宮廷裡充當僕役。

13年期滿後,般度族五兄弟要求歸回失去的國土,難敵堅決不允。於是雙方各自爭取盟友,準備戰爭。般度族獲得多門城黑天(毗濕奴大神的化身)的支援。般度族和俱盧族雙方來回談判。難敵一意孤行,拒絕講和。堅戰為了避免流血戰爭,做出最大讓步,提出只要歸還五個村莊就行,而難敵宣稱連針尖大的地方也不給。最後,雙方在俱盧之野開戰。

大戰進行了18天,經過反覆的激烈較量,俱盧族全軍覆滅。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沒有料到俱盧族殘剩的三員大將竟在夜間偷襲酣睡的般度族軍營,殺死般度族全部將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軍營而倖免。面對如此悲慘的結局,堅戰精神沮喪,但在眾人的勸說下,終於登基為王。堅戰統治36年後,得知黑天逝世升天。於是,他指定般度族的唯一後嗣,阿周那的孫子為王位繼承人,然後與自己的四個弟弟和共同妻子黑公主一起遠行登山升天。

以上是《摩訶婆羅多》的中心故事。這部史詩的基調是頌揚以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在史詩中,堅戰公正、謙恭、仁慈。而難敵則相反,貪婪、傲慢、殘忍。他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連俱盧族內的一些長輩也同情和袒護般度族。在列國紛爭時代,廣大臣民如果對交戰雙方有所選擇的話,自然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希望由暴虐的君主統一天下。《摩訶婆羅多》正是這種希望的形象化表達。

然而,史詩作者立場高遠,對現實的認識是清醒的,並沒有將代表正義一方的般度族理想化。在史詩描寫的18天大戰中,每逢關鍵時刻,般度族都是採用詭計取勝的,正義的光彩漸漸減卻。而難敵遵守武士戰鬥規則,在戰死時,天神們為他撒下鮮花。史詩作者顯然面對著人類生存方式的困境。堅戰為了謀求般度族的和平生存,做出最大限度讓步,也未能阻止戰爭。而難敵遵循剎帝利武士征服世界、追求財富的使命,也始終堅信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

人世間的利害衝突無法避免。衝突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人類自身遭受毀滅性打擊。堅戰登上了王位,而對戰爭的悲慘後果,內心充滿痛苦,精神創傷難以癒合。史詩作者最後安排般度族兄弟和俱盧族兄弟在天國相遇。現在,大家都已成為天神,擺脫了人類的卑微生活和自私心理,泯滅了忿怒和仇恨之情,個個儀態安詳,享受著真正的和平和安寧。

《摩訶婆羅多》的這個中心故事至多只占全詩篇幅的一半。圍繞這個中心故事,穿插進大量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除了這類文學性插話外,還有大量宗教、哲學、政治和倫理等等理論性插話。史詩本身採用話中套話、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敘事結構,為這些插話的湧入提供了方便。因此,對於《摩訶婆羅多》的內容,我們必須兼顧兩個方面:它既是一部英雄史詩,以婆羅多族大戰為核心內容,即如書名所表示的那樣,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又是一部「百科全書」,即如史詩結尾部分所宣稱的那樣,囊括了人生「四大目的」(法、利、欲和解脫)的全部內容:「正法和利益,愛欲和解脫,這裡有,別處有;這裡無,別處無。」(18・5・38)這部史詩在印度古代享有宗教經典的崇高地位。它是印度古人完整保存傳統文化的一種特殊方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摩訶婆羅多・毗濕摩篇・薄伽梵歌(梵文直譯經典版)》,貓頭鷹出版社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毗耶娑(Vyasa)
譯者:黃寶生

印度兩大史詩包含《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傳。兩大史詩不但對印度社會思想產生深刻影響,也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啟發無數精粹的音樂、戲劇、舞蹈、雕刻與繪畫作品,堪稱亞洲文化源頭。中國的佛教思想,甚至《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也是受到兩大史詩影響的產物。

《摩訶婆羅多》是古代文明世界最長的一部史詩,共十萬頌(四百萬字),分18篇,本書〈毗濕摩篇〉是第六篇,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哲學插話〈薄伽梵歌〉,蘊含了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與人生哲理。〈薄伽梵歌〉曾相繼被譯成多種西方語言,德國語言學家洪堡曾推崇至上:「《摩訶婆羅多》的這個插話〈薄伽梵歌〉是最美的,或許也是我們所知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詩人T. S.艾略特更盛讚是「僅次於但丁《神曲》最偉大的哲學詩」;小說家赫胥黎也說〈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最有系統的精神表述」。

《摩訶婆羅多》的意思是「偉大婆羅多族的故事」,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長約10萬頌(約相當於400萬字),是古代文明世界最長的一部史詩。內容敘述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俱盧族與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敵對雙方在大戰18天後兩敗俱傷,最後在天國相遇;由人成為天神的他們,憤怒與仇恨不再,個個儀態安詳,享受著真正的和平和安寧。圍繞這個中心故事的,除了大量神話傳說、寓言故事這類文學性插話,還有大量宗教、哲學、政治和倫理等等理論性插話。

本書由翻譯名家黃寶生由梵文直譯,窮盡17年歲月,對應史詩口頭創作與傳頌的方式,詩體採用一頌(首)兩行四音步,每個音步八音節,共32音節。整齊好讀,準確、通順傳達原作語意,非常難能可貴,堪稱中譯本之典範。

摩訶婆羅多Photo Credit:貓頭鷹出版社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