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世界末日時有空喝杯咖啡嗎?》書評:帶台灣走入世界,你需要的不是國際觀,而是咖啡觀!!

文:衛斯理

走出台灣、世界時有書評會英語,末日不代表你有國際觀

還記得學生時期,空喝咖啡台灣的杯咖英語教育政策大噴發,各式的啡嗎英文檢定隨之而出,學校也設定了畢業門檻。帶台霎時間英語補習班鋪天蓋地而來、灣走許多同學下課後便去「XX村」補習,入世深怕畢不了業。界需家境良好的國際觀而觀同學,還特地到美國或是世界時有書評英國留學一年,透過沉浸在國外的末日環境,加速語言的空喝咖啡學習。每每當這些同學回到台灣時,杯咖聽著他們分享國外生活總是啡嗎好生羨慕。出過國、喝過洋墨水,總被視為是具有「國際觀」,退而求其次的,你也要有優異的語言能力,才跟得上「國際觀」的腳步。沒出過國,也至少要看懂國外的文字吧?

出社會幾年後我有幸取得到印尼工作的機會,讓我可以一圓出國的夢想。然而在印尼工作幾年後發現,走出台灣、會英語跟國際觀完全是兩回事。許多人到印尼工作後居住在台灣人集中的社區,吃華人食物、喝華人飲料、往來的是台灣友人、放假就在宿舍看Nefilx或到Shopping Mall逛街。甚至有同事告訴我,他來印尼兩年了,完全沒吃過印尼食物。即使不會印尼文Apa Kabar,生活還是過得舒適自在,更別說是真正了解印尼當地的文化風情。

這些人的語言能力優異(這是外派的基本門檻),但到國外後只是將台灣的生活習慣搬到印尼,對於印尼的理解只停留在「旅遊文化的介紹」。如果是學生時期的我,聽到他們講起雅加達聳天的摩天大樓、蘇加諾哈達機場的繁華、峇厘島的休閒生活,或者進一步的「印尼是全球第16大經濟體,自然資源豐富」、「印尼人口中位數僅為29歲, 59%的人口在15歲至55歲之間,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絕對會認為他們很有國際觀。然而,這樣的膚淺印象隨著我停留印尼的時間越長,越被顛覆。

我想,如果把上面的「印尼」置換成其他國家的名字,都會發生相同的案例。「國際」兩字維度很大、好像我們必須要採取鉅視、大歷史的觀點去了解國際情勢、總體經濟,好像我們必須要跨出國家的界域,才能真正認識到世界的樣貌、聽到世界的聲音。然而拜網路科技媒體之賜,所有的國際新聞都可以輕易地在網路查詢,知名的外媒也都設有中文版的網頁,更別說翻譯軟體的即時性,幾乎可輕易的與外人交談。

然而,你更有「國際」觀了嗎?或是,你欠缺的不是「國際」觀?

AP_17176007099946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圖為印尼穆斯林婦女在峇里島的齋戒月儀式(2017年照)。

揚棄「國際觀」,從「咖啡觀」中理解跨文化的脈絡

還記得出國前,我蒐羅著與東南亞文化相關的書籍,希望能在行前對這塊區域有更深刻的認識。則文與其他作者編成的《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是台灣少數對於東南亞工作的著述,自是相當喜愛。後來再追蹤則文則是因為他創辦了職涯實驗室,媒合資源協助年輕人完成夢想,在人力資源、雇主品牌、工作趨勢等都具有相當獨到的見解,並多了份深厚的人文精神。

則文本身外派經驗豐富,《世界末日時有空喝杯咖啡嗎?》是他在2015年到2019年間外派時的經歷。雖然我在派駐印尼時也樂於觀察當地文化,讓我欽佩的是,則文在這路上除了主動去接觸陌生人,更將台灣的風景製成兩百多張明信片,送給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們,透過給予為台灣做了外交,可說是實質讓台灣走入國際。他以生命浸潤到派駐地生活,紀載著與各國人們的真摯互動、並從對話中衍伸出生命的深度思考。相較於國際觀,則文是秉持著「咖啡觀」來看待東南亞。

什麼是「咖啡觀」?我認為在則文的書寫中將跨文化的接觸,視為珍貴的社交聚會。彷彿透過啜飲一杯咖啡的機會,真誠地邀請雙方坐下,抱持著尊重、好奇的態度,投入這場對話。

在對遇中,彼此不再有「他族」與「我族」的界線隔閡,放下了語言造成的距離,在非語言與身體姿態的觀察下,增進彼此的理解。時間可長可短,喝完這杯咖啡時,雖一切如常,但都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故事,已分不清主客,讓我們在世界中感到不孤單。則文的咖啡觀,暨醇厚又回甘,經過他的提煉與梳理,將第一手的異地觀察帶給讀者。就如同他所說「就算世界要末日,也會有我來陪你喝杯咖啡!」

242283201_552282239390774_32392437510146

咖啡觀的心法:放下偏見,尊重包容彼此

例如在〈卑鄙的美國〉中,在寮國寺廟遇到的孟,告訴他寮國與泰國在歷史上的緊張關係以及對中國的友善、痛訴美國在寮國境內的濫炸,並且分析東南亞的未來局勢。這些在地觀點讓他相當的意外,16歲的比丘卻有宏大的世界觀與個人論述。

則文反思著:

「世界本來就不只有一種樣貌,而所有地球上的人,都因為自己的民族、出生的國家以及個人經驗,而塑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觀點,沒有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因為從每個人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本來就不同。」

「正是因為世界有這樣多元的信仰跟觀點,才顯得多采多姿。或許,願意敞開心胸,思考各自立場的同時,也接納不同意見,進而互相理解,就是一種國際觀吧。」

提醒我們國際事件不能只透過單一媒體的單一論述。當地的在地觀點,常常是常民的感觸,反倒更貼近真實生活。而不同觀點間的接納與理解,反而會讓我們看到世界的不同樣貌。國際觀,是透過多元辯證下的視野。

又如〈澎湖有個蔡廷蘭〉,講述著澎湖蔡廷蘭因為颱風漂流到越南的故事。由於文人的身分,讓蔡廷蘭受到當時越南人的大肆歡迎。他在越南遊歷了一百多天,從中部廣義、古都順化到河內,並且把所見所聞寫成《海南雜著》,日後成為研究越南文化的重要書籍。國外的民俗風情稀奇有趣,越南也是台灣人最愛的旅遊景點之一,然而則文告訴我們:

「在台灣,現在已經有數十萬來自東南亞與各國的新移民,在這些國家,有數以萬計的台灣靑年在打拚。當我們回到自己的文化,回到自己的鄉土,就會發現,台灣本來就很國際化了。下次你也可以訪問你身邊的在台灣或者旅居國外的台灣朋友,相信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是的,世界不在遠方,世界就在我們的腳下。台灣擁有相當多元的文化,匯聚了各國在這打拼的族群。對於國際觀,我們應該不假外求,反求諸己,好好地從台灣出發,了解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將會得到意外的收穫。則文就這樣地不斷思考「我們從何而來、從何而去、追尋著什麼」,帶著他的「咖啡觀」帶我們發現許多不一樣的世界。例如〈年薪700萬〉講的是年紀輕輕就當上東南亞電商Lazada 副總的許銓、〈30歲讀大一〉則是拜訪留學俄羅斯的知名畫家鍾敦浩老師、〈中和。緬甸〉透過吳大哥的故事一探為何華新街成為緬甸華僑定居地的歷史、〈泰國醫科生〉帶著我們認識在台灣遭受偏見仍促進文化交流與熱衷公益的梁娜莎。

1440px-中和華新街_2020-07-17_(2)Photo Credit: Foxy1219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中和華新街商圈一景

後疫情時代:創造心的連結,才能迎來世界共好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