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對台灣的漢人而言,認識「民族英雄」岳飛更加重要

日前,對台台灣有人提到,漢人中小學生不知道岳飛和孫中山,認識引發了台灣歷史教育中對「去中國化」的民族爭論。除了有很多人指出,英雄岳飛台灣歷史課本中並沒有把兩人去掉,更加還有很多人認為,對台台灣人本來就沒有必要知道岳飛和孫中山。漢人

有趣的認識是,很多這樣的民族論者其實是支持更多的歷史教育(比如某位著名的擅長出版歷史書籍出版社的總編),只是英雄岳飛他們認為,台灣人的更加歷史視野也不能侷限於「台灣史觀」,而應該更國際化,對台從「中國史觀」變為「東亞史觀」、漢人「世界史觀」。認識

這種論點未必完全不對,然而應用在岳飛與孫中山的問題上,卻百分百錯誤。岳飛與孫中山,在東亞歷史和世界歷史中,都是重要的人物。這裡主要討論岳飛。

在大眾文化中,岳飛有三個關注點,按時間順序,第一是「岳母刺字」,第二是抗金,第三是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最後被處死於風波亭。三者完整地構建一個悲劇性民族英雄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成為一個道德模範。三者之中,岳母刺字最具民間故事色彩,岳飛為何被處死在近代有很多莫衷一是的新解說,唯有「抗金」這點基本上沒有「黑點」。

「抗金」是岳飛為後世所敬仰的主要因素,也是岳飛「悲劇敘事」的基礎。否則被奸臣所害的人這麼多,為何岳飛能跑出?但在一般論述中,對岳飛抗金的意義亦未能充分。

前些年,中國有爭議「岳飛是否算是民族英雄」。反對者認為,岳飛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因為中國統一了,女真人和漢人都是「中華民族」,雙方的戰爭是「民族内部」的戰爭。所以岳飛只能算是「愛國英雄」。這種論調把幾百年後才出現的「中華民族」套在當時的情景,而且至今「中華民族」還是一個政治用語,而不是「真正的民族」,自然荒謬。但無論如何,沒有一方會否認岳飛抗金對漢人政權和民族的意義。

有人對民族主義「一棒子打死」,因為岳飛是「民族英雄」,而說岳飛是「大漢族主義」、「漢人沙文主義」,這種論調完全不值一駁。民族主義不一定是壞事。筆者曾多次論述,確實有「壞的民族主義」,但也有「好的民族主義」。「好的民族主義」主張民族自強,「壞的民族主義」鼓吹侵略擴張。前者是「不被人欺負」,後者是「要欺負別人」,當然有天淵之別。

岳飛抗金是完全正義的。他是為國「抵抗」,而不是「侵略」別人。在宋金戰爭中,金國不但主動進攻宋國,把整個宋朝皇族幾乎一網打盡,男為奴,女為妓,還大量殺害普通宋人百姓,霸占宋國半壁江山,還要繼續進攻江南。無論以當時的標準衡量,還是以現在的國際關係原則衡量,宋國都是抵抗者,是正義的一方,金國都是侵略者,非正義的一方。

當時抗金名將當然不止岳飛一個,但岳飛是他們當中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正是有岳飛這類堅決英勇的抗金將士,金國才無法南下,被迫和談,守住南宋半壁江山。

岳飛的貢獻還不只是在一時一地,放在更大的歷史框架下,意義更重要:由於岳飛和其他抗金將士的抵抗,把漢人被滅國的歷史往後推了150年,對確立「漢人民族」立下大功。

漢族的基礎在周朝打下,但成型是秦漢時期,這個時期也可稱為「一次」漢化。然而,公元四世紀,也就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遊牧民族南下建立「滲透型的中原遊牧民族王朝」,漢人傳統(「漢性」)出現危機,開始「胡化」過程。

隋唐皇朝實際上帶有漢人和遊牧民族的二元性,即同時帶有「漢性」和「胡性」。在隋朝和唐代早期,「胡性」特徵尤為明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了一個「再漢化」過程,即抛開二元性中的「胡性」,重新回到「漢人傳統」。「再漢化」同時體現在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韓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古文運動」,就是這種「再漢化」在文化上的最顯著體現。

由於「胡化」經歷了數百年,可想而知,「再漢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直到唐朝崩潰,這個過程尚未完成。在中原地區的「五代」中,就有三個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直到宋朝,才終於重新出現穩定和「完全」的漢人政權。這令宋朝在漢人民族歷史上非常重要。

正得益於宋朝的300年國祚,「再漢化」進程才得以完成,完全固化。我們近世的絕大部分「漢族」傳統都在宋朝固定下來。可以說,沒有宋朝這300年,現在的漢人是不是這個樣子,甚至是否還有漢人,都會成為疑問。

岳飞像
杭州岳王廟內岳飛雕像|Photo Credit: Peter Potrowl@Wiki CC BY 3.0

在金國侵略時,宋朝的300年過了正好大約一半。正是岳飛等人的貢獻,才保住宋朝再延續150年。150年不是一個短時期,正正就是這後150年,南宋出現了朱熹這樣的思想界巨人,作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在往後數百年確立了漢人的思想正統。

經過南宋150年,漢人「再漢化」進程最終完成。這就是為何宋朝最終被蒙古人攻陷,漢人歷史上首次完全被滅國之後,在不到100年就能「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明朝,漢人沒有像很多其他被蒙古人征服的地方那樣「蒙古化」或「突厥化」之故。

在明朝,漢人傳統繼續固化,也保障被滿洲人征服後沒有被「通古斯化」。當然,滿洲的同化外族能力和蒙古相比差很遠,自己反而被不斷漢化。因此,明朝對漢人的重要性不如宋朝來得大。

因此,岳飛抗金不是單純的關乎一朝一姓的興亡,而是關乎「一個民族的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更當得上「民族英雄」這個稱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