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錯過黃金大行情,不如研究一下專家認為「遠遠被低估」的白銀

文:印和闐

白銀的錯過價格自從在2011年創下每盎司49.82美元的歷史新高後,歷經9年的黃金空頭,直到2020年3月,大行低估的白才因為歐美武漢肺炎衝擊,研究遠被銀打出本波11.88美元的下專長線低點,開始止跌回升;黃金中期的家認低點出現在2016年11月的1177.8美元1盎司,白銀晚了超過4年。為遠在過去4年裡,錯過本欄在2017年5月的黃金530期以及2019年9月的590期,分別指出黃金將走上長線的大行低估的白多頭行情,目標價上看每盎司6463美元,研究遠被銀當時看很瘋狂,下專但是家認比起現在一堆黃金專家開始上看每盎司10000美元、甚至15000美元,為遠卻又顯得非常保守。錯過

黃金在2020年8月分突破2011年的高點創下歷史新高,投資人更應該重新思考本欄對於黃金至少值6463美元的主張,進而調整資產配置。如果過去幾年錯過了黃金的大行情,也許你可以藉由白銀的投資彌補遺憾。白銀的波動較黃金更大,以目前每盎司25美元上下的價格算,已經從低點上漲了超過100%,這相對前一波的高點仍然只是一半的價格;以各種角度看,白銀仍然遠遠被低估,目前值得長期投資。

國際央行救市,有如百年前情境重演

黃金與白銀,在1693~1873年間有一個長期的比例,大概是1單位黃金等於14~16單位白銀。白銀價格的轉折在美國1873年的《鑄幣局法案》,此後,人們不可拿自家的白銀要求公家單位鑄造成可以流通的銀幣,白銀在美國喪失貨幣功能。那一年銀價大跌,黃金與白銀的價格比例一度修正到1:131,是有史以來最低紀錄。

2020年3月下旬,金銀隨著股市下跌,白銀出現每盎司11.88美元的本波低點時,黃金也同時出現1471美元的波段低點,當時的金銀比大概是1:124,以超過兩百年的長線看,白銀確實出現買點。這個價位是即使白銀仍不具備貨幣功能時,相對黃金價格的歷史低檔。1873年後的147年,黃金對白銀的價格曾經有兩度回到1:15,一是1919年後,一戰結束加上西班牙流感;另外一次是1980年代初,石油價格暴漲加上原物料供給不順。2020年國際央行的救市,加上美中衝突惡化,某種程度上往1919年的情境走,可能性正在擴大。

1979年底美國聯準會把利率調高到20%,是上一波通貨膨脹的頂點,也是上世紀金銀價格的最高位,白銀在最後衝鋒的過程中,漲幅遠勝黃金。我們在530期與590期解釋過,黃金的實質利率是零,如果一個經濟體持續維持負利率擴大的狀態,那麼持有黃金就是避免整體金融資產縮水的最佳避險策略。因為零利率高於負利率。

同理,一樣是零利率的白銀,除了受惠於本身「高」實質利率外,更受惠於金銀比收斂的過程,以目前金銀比仍然在1:75左右,如果金價持續看好,未來銀價漲幅會遠高於金價,道理不難理解。

再以白銀的需求觀察,2018年與2019年最大宗的需求來自工業,約是5.11億盎司,珠寶需求則分別是2.03億與2.01億盎司,照相與顯影則是1.26億與1.32億盎司,三者加起來分別是當年需求的85%。真正拿來做實體投資需求,頂多10%。供給方面,2019年全球銀礦生產8.36億盎司,是連續第4年下跌,祕魯、墨西哥與印尼生產的衰退,無法靠美國與澳洲撐起來;其他就靠回收白銀補足。

2020年之後,供需情況被投資需求逆轉,美國上半年銀條銀幣比去年同期增加26%;澳洲伯斯鑄幣局上半年售銀849萬盎司,比去年同期成長98%;加拿大皇家鑄幣局第1季售銀660萬盎司,比去年同期成長20%。

RTX7RDA6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各國瘋搶現貨,金銀價格勢必再推升 

要特別注意的是,各國央行自1968年以後,幾乎都沒有白銀儲備,實體白銀強大的需求部分來自商品交易所。有避險基金的研究員試算過,目前整個期貨市場發行的黃金期貨合約大概是金礦商年度產量的77倍,白銀合約的倍數更高,只要隨便幾個基金要求交易所繳交現貨,就可以讓庫存清空。

為了應付現貨需求,各類金銀期貨交易所搶購實體金銀是已知的龐大買盤之一,且全球各地的金銀產品正在大規模缺貨中,訂貨後1週至1個月才能交貨的消息時有所聞。

對金銀的空頭來說,還有更慘的消息。繼4月初加拿大豐業銀行退出金銀期貨造市業務,不再提供實體交割服務後,市占率達7%的匯豐銀行也將跟進。匯豐退出後,金銀期貨合約的賣方價格勢必因為賣方流動性緊縮而拉高與現貨價格的溢價,分析師認為這將使金銀價格被進一步推高。寫到這裡,也許你該買點實體白銀支持的ETF,像是安本實體白銀ETF(SIVR US),參與這個未來的大行情。

本文經財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財訊》文章

  • 疫情未見明朗 黃金價格攻上1800美元
  • 美中交惡,未來有更驚爆大事發生?謝金河:黃金白銀繼續往上飆

延伸閱讀

  •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是時候搶進場買生技、醫療股嗎?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