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变“洋节”风波 不妨用更宏阔的文明观来审视
即便通俗读物的说法有失偏颇,但面对一些不熟悉的中秋学术观点,人们会以怎样的节变心态来面对和取舍,这也很值得琢磨。风波 一名作者在《古代人的不妨日常生活》一书中表示,中秋节是用更“洋节”,起源于韩国,宏阔近日引发众多网友不满。明观8月12日,审视该作者在网络上发文致歉,洋节表示自己表述过于武断、中秋片面,节变用词也不严谨,风波特别是不妨“洋节”一词,只追求热点词汇,用更却造成了歧义。已和出版社沟通,第一时间在本书的电子版本中将该文删除,纸质书也会在一个月内进行全书审查删改。 其实,科学的态度还是应该追根溯源。虽然作者用词不太严谨,但在开具参考文献上还是到位的。比如他列出了一篇2003年的论文《中秋节源自新罗考》。这篇论文把中秋节的起源定义得较为多元,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仲秋拜月风俗,文人雅士的赏月雅兴,以及唐朝时新罗人在八月十五这天民间庆祝活动的影响。多个共同元素,促成了一个节日层面的中秋节诞生。学术自会有创见和一家之言。只不过通俗读物在提炼结论时过于简单直接,以致产生了误会。 抛开中秋节不论,至少中华文明的一个面向是无法否认的——博大、厚重、包容万有。中华文明犹如一个万川汇海的渊薮,在西去东来、南来北往的交流互鉴中成了今天的形态。 中华文明的一大段精彩故事,恰恰来自于此。胡椒来自西域,辣椒来自美洲,却成就了中华料理;三藏法师取经,鉴真和尚东渡,却分别在中日两国留下了大雁塔和唐招提寺;源于梵语的大千世界、痴心妄想成了中文的成语等等。这其实是一个更宏阔的文明观,是对中华文明成型路径更完整的认知。 所以,这样一个文明观显然也关系到对待中秋节起源的基本态度。即便通俗读物的说法有失偏颇,但面对一些不熟悉的学术观点,人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和取舍,这也很值得琢磨。如果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文明观,相信人们也会更有自信和底气去看到历史上的民族互动。中华文明的元气、魅力与生机,其实就来自于她近乎吐纳一切的包容力和创造力。这起舆论风波,如果能留下一些知识和认知层面的启示,那么也不失为一种幸运。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中秋节变“洋节”风波 不妨用更宏阔的洋节文明观来审视
编辑:汤晓雪 来源:成都商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8-15 08:29:07 【字体:小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市场监管行风建设在行动|辽宁营口:优化审批服务办出“加速度”
- 【众志成城战疫情】“二码联查”,进一步筑牢防疫屏障
- 打造特色品牌 担当育人使命
- 春节假期即将到来,这份安全提示请查收
- 【联动专业期刊】第3届伟业计量征文大赛
- 枞阳:跟进监督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突出问题
- 鱼水情 一家亲——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回访积石山震区
- 2021年安徽省数字化车间公布,我县2家企业上榜
-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又“扩容”!孩子想学的这里都有
- 我县召开2022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工作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
- 发展莲藕种植 助力乡村振兴
- “彩虹”路串起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 暴雨来袭 塌方泥石流砸断省道210线
- 安徽华茂集团高档面料生产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 【网络中国节·中秋】直播带货枞阳月饼
- 市县两级法援中心联合开展案件回访活动
- 2024年全国“服务认证体验周”活动在西安启动
- 枞阳县首家残疾人法律服务中心成立
- 县妇女联合会和枞阳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开展爱国主义观影活动
- 浮山风景区:推动文旅双向融合 让特色品牌更闪亮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