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陳時中的臉書和社群,一開始是太少,現在則是「太多」

陳時中的陳時臉書和社群,一開始是中的則太太少,後來是臉書太多。

我想起十多年前,和社臉書方興未艾。群開有政客問我,始太少現寫臉書或經營社群到底有沒有票?我想了半天。陳時我們討論半天,中的則太沒有解答。臉書

在我的和社認知裡,候選人或政客寫臉書和社群,群開無法驗證與得票有絕對關聯。始太少現如果不是陳時本人經營,花錢找人撰文、中的則太回文、臉書拍攝,必須要夠像本人,或至少不違逆本人的意志。由政治幕僚、小編、團隊或公關公司「代操」,代理人和當事人必須要有高度的默契和密集溝通、互動,政治和文字風格要有連貫性。這原本就是高難度的。

最弔詭的是,臉書與社群「代理人」的迷思:賺取社群表面的利益,增加粉絲、追蹤人數、觸及率、回文率,創造議題、同溫層取暖等。藉此說服自己和政客、候選人相信,這些數字是有助於選情、有助於好的「人設」,甚至吸引中間選民、可能改變投票傾向的。

偏偏越是玩得好、耍得開的臉書社群,越想生東西出來,越需要政客配合、演出。一旦缺乏避險和管控機制,政治風險就越高。何況,多少選民是從臉書和社群接收到議題的?接收到的選民改變投票行為沒?或仍依原本的意志藍綠歸隊?候選人自以為有趣、其實原地踏步?

這一連串政治疑問,這麼多年來,我還是認為,沒有真正的答案,難以驗證。

成功的政治人物,臉書一定要像「網紅」嗎?

社群看似輕描淡寫,卻是高度政治、高度細膩、高度人性與高度敏感的。主帥不必然每篇臉書文、影音內容都過目,但必須有一定層級的核心幕僚專責審核。每一則都必須政治控管。

過濾出好的味道,濾出可能出錯的雜質,濾得出來哪些人和那些內容結構上出了問題。

在我眼中,政治社群的核心價值是信仰、人的溫度,議題影響力與擴散力,而非錯把流量當聲量,手段和目的錯置——政治失準、政治提款的比例偏高,失分比得分來得多,就會適得其反。海明威說,寫作很簡單,坐在打字機前、流血,僅此而已。政治社群的流血,想著政治目的,故作不政治的樣子,試圖打動人心、影響輿論,正是最難、最高深之處。

有沒有政客的臉書跟社群玩得未達「網紅」水準,但是政治跟江湖地位很高,而且在2024名列前茅。我認為是有的,而且還不只一個。重點還是在「人」本身,而不是臉書、平台跟代理人。

任何因選舉目的而成立的社群,找來網紅幫忙,想要炫技,在政治上原本就是禍福難料的。

從任何角度來看,陳時中都應該是他臉書的支配者,而不是無辜的被支配者。他有責任讓臉書更像自己,而不是政治怪物。

延伸閱讀

  • 英系主導各派系人馬籌組陳時中競選團隊,林佳龍盼蘇系拉抬整合新北地方中央
  • 競選影片「偷窺」片段遭聯結韓國電影《熔爐》,陳時中競辦提告又稱歡迎二創
  • 四叉貓、林靜儀不顧性平理念護航陳時中,台灣的同志族群甘心被民進黨代言嗎?
  • 吃播也能變公關危機,為什麼蔣萬安被包裝得越來越像連勝文?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