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双语“主播”上线 村务“声”入人心

  本报讯  “解莫解谐格肆,主播阿木呢切莫苏高龄补贴、双语上线声入低保补贴金名字格肆毕诺格,村务卡迪尼捷捷木纳哒……”

  “父老乡亲们,人心我现在开始播报高龄补贴和低保补贴金名册,主播请大家认真听好……”

  近日,双语上线声入石棉县栗子坪乡元根村的村务广播站“热度”大涨。每逢“开播”,人心村子里就会传来一阵彝语、主播接着又一阵汉语。双语上线声入每每此时,村务房前屋后、人心田间地头的主播村民便会驻足收听。

  双语“主播”播报的双语上线声入内容并不新奇,其实就是村务村务公开栏里的内容。但这对不少村民来说,还是头一回把村务信息弄明白。

  “张书记,昨天有村民询问我们村安保设施项目的施工单位。”今年3月的一天,栗子坪乡纪委书记、西冲村第一书记张宗辉刚来到村委会就被告知。

村民们正在收听彝汉双语广播

  “奇怪,上个月不是已经将这个项目的信息都张贴在村委会公示栏了吗,难道是村务公开出了问题?”带着疑问,张宗辉开始一探究竟。

  经过一番了解,他弄清了原因。“村务信息的确按要求进行了公示,但看的人却不多。准确地说,是能看明白的人太少了。”

  西冲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村民几乎都是彝族同胞,日常使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尚且还行,但要看懂村务公开栏里的内容就很吃力了。于是,村务公开栏前聚集的人越来越少……

  “症结”找到了,该乡纪委随即组织乡上有关部门会同村“两委”负责人商讨解决办法,决定转换思路,变被动为主动,“看不懂,那就听;汉语听不懂,就翻译成彝语!”

  几天后,西冲村的广播站传来了声音,涉及安保设施项目的建设情况被翻译成彝语传到了村子的每一处角落。直至项目实施完毕,通过“村村响”保障着村民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以前我很少去看公开栏,因为看不懂。现在搞的这个‘村村响’,听懂了,好得很!”

  “今天讲的是高龄补贴和低保补贴,我不用去银行查就晓得发了多少钱!”

  ……

  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木呷(彝语:能干)!”

  元根村广播员正用彝汉双语播报享受2021年第一季度高龄、低保等人员名单

  紧接着,更多的双语“主播”在栗子坪乡各个村上线了。该县纪委监委以栗子坪乡为试点,联合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由村务公开向党务公开拓展,明确“分层次分重点、点面结合、双语全覆盖”的宣讲原则,组织少数民族干部为宣讲助力,巧借“村村响”双语“喊话”,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换届纪律、森林防灭火、惠民富民政策等内容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让“乡音”传递“党声”,“声”入人心。

  截至目前,该县已运用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语言进村入寨开展宣传党的政策和纪法知识活动27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人数2.59万人,藏彝汉翻译已达1.9万余字。

  记者 伍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