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假如李小龍故居猶在

李小龍逝世五十周年,假李李小龍會除了在「大南天梯」舉辦《李小龍。小龍光輝50》馬富強作品致敬展,故居更與李小龍母校聖芳濟書院合作搞紀念活動。假李學校有限度開放文物館,小龍公眾可看到一些珍貴圖片,故居以及李小龍讀書時代的假李成績單等文物。

尋龍蹤,小龍捨香港取泰國小鎮

李小龍會的故居會長W,幾個月前遠赴泰國一個叫白倉(或譯做北沖)的假李小鎮——離曼谷近郊兩小時車程,拜訪李小龍半世紀前首部動作大片《唐山大兄》的小龍主要場景——製冰工場,又參觀當年劇組下塌之酒店,故居從當年接待員口中探聽李小龍軼事。假李

W在「文雋 講呢啲 講嗰啲 Man's Talk」YouTube頻道中透露,小龍他們正與酒店方面商討合作,故居望能重現李小龍在當地留下的足跡,打造電影文化的展覽場所。事實上,除了李小龍,同樣在香港發跡的老夫子亦老早把基地搬到台灣,10年前全球巡迴展的首站,便揀選了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李小龍在香港長大,自幼拍戲,若說要保育這位功夫巨星的文化遺產,還有地方比香港更適合、更有條件嗎?是,星光大道有李小龍像,但雕像這東西,如蠟像館,任何地方都可倒模複製,沒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可言。論矜貴,如何及得上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的李小龍故居「棲鶴小築」?可惜,這幢在一百年後仍有人提起的建築物,已於2019年拆卸,比珍寶海鮮舫更早消失。李小龍會去年曾搞展覽,以VR技術把巨星故居在元宇宙內重現,只是聊勝於無的心理補償。

市建局說一套做一套

當聯合國把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做文化遺產,香港各大地主、領展和市建局就不遺餘力,長年累月拆毁具特色的社區、老/小店,以及富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設,使整個城市失去本土特色和地道的吸引力——可笑是領展居然面皮厚到發聲明,表示無意以連鎖商戶取代小店。棲鶴小築的結局,在香港多不勝數。惟破壞有很多種,不一定要拆卸。僅保留軀殼,像市建局618上海街項目,有形無實兼品味惡俗,所有本土特色的設置和符號的運用,只供顧客打卡之用,為的是增加商場人流,向繳付高昂租金的商戶交代,與保育重視有機體生成的本意相違。與灣仔的藍屋一比,就清楚看到市建局只想搞一個掛著「保育」牌頭的商場,用來沽名釣譽。

與領展的面皮一樣厚,市建局高層說自己重視保育。巿建局非執行董事李浩然數月前在《明報》撰文,聲稱「城市建築保育 不必追求原汁原味」,質疑將舊建築「博物館化」的保育方式,雖保存其「生命力」和保育價值,惟「未能對社會帶來更大裨益」。「保育」與「發展」不是零和遊戲——這講法沒太多人反對。像李小龍會那樣搞紀念館,不見得適合所有保育項目,亦非保育的必要條件——畢竟,李小龍乃香港劃時代的電影巨星,在全球影迷心目中具有超凡地位,與他相關的物品和空間配置,別具魅力及觀賞價值,不能在其他環境下仿古複製。保育這種有生命、有歷史、有強大氣牆的人和物事,越原汁原味,越有意義和號召力。龍迷不辭勞苦,相隔五十載,仍願長途跋涉,到窮鄉僻壤做保育的開荒牛,正因為只此一家。

Depositphotos_119426852_l-2015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只不過,連李小龍故居這種級數的建築,在香港的地產遊戲中都慘變犧牲品,論往績只會把賺蝕放第一位、待薄居民、跟大地產商拍住上的市建局,有高層出來煞有介事的說「修復舊建築和提升設施,賦予它新的功能,以轉化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資源」,如何叫人相信他們不是滿肚發財大計的密圈?事實上,李浩然並沒有界定清楚「裨益」,只援引一堆公約/憲章條文,不見有從市建局過往備受批評的個案中吸取教訓。

李氏曾擔任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理應很明白,不搞清楚保育理念如何落實到具體項目中,不搞清楚權衡輕重及做取捨的準則,不搞清楚以哪些人的福祉為依歸,最後只會讓市建局有無限詮釋的空間。正如李氏指,「從『保育硬件』邁向以『活化再用』作主導」,但所謂「活化」,會否像「活化工廈」那樣趕走原來租客(當中很多是藝術及文化工作者),再改頭換面成酒店或其他地產生意?所謂「提升設施,賦予它新的功能,以轉化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資源」,又會否幫地產界打開方便之門,炮製更多像舊灣仔街市那樣不倫不類的所謂保育項目?

最先要變革的是巿建局自己

六年前,「納米樓」大行其道,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認為住宅單位面積愈趨細小乃大趨勢,建議日後重建項目加入所謂善用單位空間的共用設施。作為有公權力的機構,面對歪風,並非設法在能力範圍內撥亂反正,帶領潮流打造宜居城市;反而是以大趨勢做擋箭牌,合理化興建更多的納米樓,在畸形樓巿中賺到盡。事實上,巿建局的核心價值向來是賺大錢再分紅,韋志成每次出來差不多都是講錢和地積比。至於受重建影響的居民、小商戶滿不滿意,特別是長者,會否因為被迫遷而飽受不必要的精神及財政壓力,甚至因而折壽?為何過去重建引起那麼多人的不滿,是釘子戶獅子開大口抑或市建局食水太深,太無情?市建局有否找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做過相關研究,再開誠布公?

近年樓市逆轉,市建局的賺錢法門失靈,2022/23年度錄得35億元淨虧損。該年度市建局推出招標3個住宅項目,回標收入均不似預期;觀塘市中心項目,更因投標價不理想而收回。面對逆境,市建局向財政司長提出調高借款上限的建議,由60億大增至250億元,並放風指「同區7年樓齡」收購價政策對當局財政造成極大負擔,要求修改。但正如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所言,「同區7年樓齡」政策是市建局對市民的承諾,市區重建的理念是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現在市建局的金錢遊戲無法延續,不正是檢討過去所作所為的時機嗎?為何不首先提倡高層減薪或更改薪酬結構,改變牟利主導的重建方向,增加誘因,使得更重視非量化的社區價值,卻將矛頭指向受重建影響的巿民?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