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一家四口全被它放倒!近3年浙江已有11人误食身亡

资料图。家口近年图源:新湖南

  每年的全被这个时候,随着气温升高、放倒降雨增多,浙江野生蘑菇纷纷“冒头”,人误进入生长旺盛期,食身同时也进入毒蘑菇食物中毒的家口近年高发期。

  这两天,全被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病区,放倒蔡先生一家四口因为“吃了野生蘑菇先后中毒住院”成为了病房里的浙江爆炸新闻。

  “再也不敢采也不敢吃了!人误”

  说起这事,食身蔡先生直言“又好气又好笑”,家口近年尝鲜不成反中招的全被他也想用自家例子提醒大家:可千万别随便采摘、食用路边或是放倒山上的野生蘑菇了!

  “平时在网上也看过不少吃了野生蘑菇中毒的视频和新闻,但想着朋友平时摘得多还挺有经验的,应该没啥事,第一次吃完也确实没事。

  蔡先生说,一周前,自己和朋友一起采了山上的野生蘑菇,烹制入口后,他就被这个鲜美的味道吸引住,因此两天后又约上山采蘑菇,可这一回出事了。

  当晚烧制的野生蘑菇,蔡先生一家四口大概吃掉了三分之一的量,妻子最早出现了呕吐、胸闷、头晕的症状,很快他自己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夫妻俩意识到可能是蘑菇有问题。

  在去医院前,蔡先生特地问过一起吃饭的父母亲是否有什么不适,可父亲却说没啥问题。

  不过没过多久,两位老人也出现了不适症状,很快也被送到了医院。

  “4个人陆续从急诊抢救区送到病房,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中毒症状。夫妻俩相对年轻,情况要好一些,但两位老人都是80多岁的年纪了,其中一位就出现了意识不清的情况。”

  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黄小英说,根据患者提供的照片,最终明确其中颜色较为鲜艳的为土红鹅膏(神经精神型),正是这个毒菌“放倒”了一大家子,随后立即采取催吐、补液、护胃等加快毒素的对症治疗。

  如今经过一周的治疗,蔡先生一家四口的情况已经好转。

  “确实要给大家提个醒,山上有不少人在采蘑菇,有的是自己摘了尝鲜,有的是卖给别人,如果不小心吃了有毒的蘑菇,确实很危险。”

  黄小英说,每年的6-10月是野生菌生长的旺盛期,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每年也总会有不少因为尝鲜或误食毒蘑菇的市民入院急救。

  黄小英解释,毒蘑菇中毒类型复杂,不同类型毒蘑菇所含的毒素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其他还有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等。

  “患者的症状也和烹制是否完全、吃了多少量有关系,但不少市民可能觉得只是普通的‘肠胃炎’就不够重视,实际上如果是脏器损害型的患者,一旦没有接受及时、准确的治疗,会因为出现器官衰竭导致死亡。

  此外,很多人觉得,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可能是毒蘑菇,所以只要小心那些“红伞伞、白杆杆”的蘑菇就好。实际上,很多常见的毒蘑菇长得“平平无奇”“灰头土脸”,外观看起来很像超市里就能买到的香菇、口蘑,并不容易鉴别。

  黄小英提醒,目前并无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药,因此,大家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始终是最靠谱的预防中毒之道。

  如果不小心吃到了毒蘑菇,出现这些情况就要怀疑可能是中毒了,一定要立即就医!

  1.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 出现皮肤发黄、身体某部位自发性出血、尿色变深等。

  3. 出现精神错乱、幻视、动作不协调、抽搐、妄想等。

  4. 出现发热、腰痛、尿量减少等。

  5. 出现乏力、四肢酸痛、胸闷等。

  6. 出现全身出汗、不自主流口水或流泪等。

  7. 出现日晒后在面部、四肢突发皮疹或红斑性肢痛等症状。

  新闻多一点

  近3年,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9个地市由肝毒性、肾毒性和横纹肌溶解症毒性的致命毒蘑菇中毒事件共22起,中毒54人,死亡11人,死亡率高达20.4%。

裂皮鹅膏-肝毒性

  最致命的肝毒性毒蘑菇主要为裂皮鹅膏、灰花纹鹅膏和褐鳞环柄菇,肾毒性毒蘑菇主要为鳞柄白毒伞、拟卵盖鹅膏、赤脚鹅膏和假褐云斑鹅膏,横纹肌溶解症毒性毒蘑菇为亚希褶红菇。

灰花纹鹅膏-肝毒性。

赤脚鹅膏-肾毒性。

  这些要命的野蘑菇不管叫什么名字,从外形看均为白伞伞和灰伞伞,与网络传言躺板板的红伞伞出入较大。哪怕是资深吃菇群众也无法分辨有毒还是无毒野蘑菇,每年都有资深吃菇老饕中毒躺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

  对于毒蘑菇,白伞灰伞才是要命的伞。

拟卵盖鹅膏-肾毒性。

  不管是哪种野蘑菇中毒,最初都只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普通胃肠炎症状,后期才会根据野蘑菇品种的不同,出现不同的中毒症状,但当出现其特殊的严重症状时,往往过了最佳治疗期,延误治疗是目前野蘑菇中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旦吃了野蘑菇,不管出现什么中毒症状,请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请医生和疾控专家帮助鉴别中毒类型。就诊时请主动告知医生曾吃过野蘑菇,有图片或剩余野蘑菇也请主动出示,必要时请家属协助采集患者吃过的野蘑菇,以方便医生诊断。

  对于毒蘑菇中毒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原则是有效控制和降低毒蘑菇中毒死亡率的关键。

  最后提醒一下,坚持不采、不买、不吃的“三不”原则,远离野蘑菇,是预防中毒最有效方法。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