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與AI同行的新聞教育:若讓AI過分主導教育現場和專業知識內容,恐導致整個教育體系消失

文:萬巧蓉

台大新聞所於2023年10月6日舉辦「與AI同行:探討新聞傳播產業與教育的與A業知挑戰與未來」論壇,下半場由台大新聞所助理教授蔡蕙如主持,同體系邀請到銘傳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賴玉釵、行的新聞現場消失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教育教育教育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唐士哲、若讓容恐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過分分享對「AI與新聞教育未來」一題的主導整個看法,及目前在教學現場的和專實踐方式。

AI生成式圖像著作權問題未解,識內使用AI技術應從嚴考量

銘傳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賴玉釵分享,與A業知她關注AI應用在設計與影音的同體系案例越來越多,並發現多數是行的新聞現場消失由人類主導、AI輔助。教育教育教育

比如,若讓容恐部分好萊塢電影的過分動畫由AI生成再改作;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納入AI的訓練資料庫中,未來或許能出品AI手塚治虫的作品;雲門舞集在今年的五十週年演出也使用了AI,讓AI參與編舞的過程、協助舞台場景的設計及行銷廣告圖,然後,人類舞者出演。

她自去年12月在教學中導入AI生成圖像,賴玉釵表示,自己以往的繪畫工具是手繪及使用Photoshop等軟體,在AI生成圖像這塊仍屬新手,目前的嘗試包含將創作手繪稿輸入AI,生成結構相似、風格各異的作品,也讓平面作品轉換成動畫、3D模型。

他也鼓勵學生將原創的影像作品結合AI工具,並在後續的創作深化故事內容,凸顯人類的創作主體性。不過他也提醒,目前台灣還沒有針對生成式圖像與著作權法的判例,所以創作者暫且得參考美國相關案例的裁決標準,並在使用AI生成圖像時從嚴考量。

新聞系所教師應讓學生理解何為AI,學生也需具備與AI合作能力

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指出,英語媒體早已嘗試使用新聞產製自動化工具,但主要限於財力雄厚的大型媒體,由於中文語境較為複雜,過去台灣媒體一直難以有效應用這些工具。

直到去年,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供免費使用、多語系、操作簡易,才開始對台灣的媒體和世界的中小型媒體有所衝擊。

各家媒體也因此紛紛制定生成式AI的使用守則,明定AI可介入哪些新聞流程,目前多數的AI應用時機在寫稿前與後,包括:蒐集題目資料、彙整資訊、客製化推播行銷等。

李怡志進一步區分「AI做得比人類好」和「人類做得比AI好」的事情,他認為,AI在摘要資訊、優化流程細節、整理逐字等比人類更有效率,也較無疑慮,可以大膽使用。

而擅長思考與決定的人類適合作流程的整合、新聞的創新,以及有溫度與感情的精緻寫作,「但是不精緻的寫作,AI早就超過人類了。」有鑑於此,李怡志統整,學校的新聞教育應更加強調「人類做得比AI好」與「AI做不到」的能力,比如:整合人機協作的流程、創新的新聞思維、採訪的技巧、精緻的寫作、人際軟實力。

他強調,最重要的是,教師得讓學生理解AI是什麼,其出現目的及未來走向,並能讓學生去思考,AI若能取代我不想做的事情,那些事情會是什麼?以及,希望透過AI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時,該用什麼能力執行?

李怡志表示,許多人都期望透過AI協力新聞從業人員,使記者更有餘力從事深入的調查報導,這願景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至少,學生能先具備與AI合作的能力,共同製作更高質量的新聞報導。

藉ChatGPT改善學生採訪寫作盲點 最終完稿仍需人類敲定與確認

自今年暑假起,ChatGPT和Googlebot成為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的課堂助教,他將AI導入實習媒體《生命力新聞》課堂,協助學生修潤文稿、改進寫作。

過去,陳順孝會對學生的新聞草稿逐句添加註解建議,但學生者眾,類似問題可能在各人稿件反覆發生,修改既費時、難以細述意見,又得重複糾正常見的犯錯。引入AI後,學生在經過陳順孝改稿後,還需將文章輸入AI,詢問其修改建議,獲取更具體的舉例說明,幫助改善寫作的盲點。

如今,他要求學生,每期的新聞作業完成版需包含老師的總評意見、ChatGPT的修訂意見、學生對意見們的理解與修訂的方式等。

此外,AI也在下標題的訓練中協力,陳順孝打嘲道,自己每次想到第六個標題都要捶牆壁了,但AI幾秒鐘就能下好十個標題供人選擇,還能詳述哪些基於文章段落的事實、哪些更具吸引力和SEO的價值,對學生的思考與學習下標更容易。

陳順孝表示,儘管AI的下標還沒成熟到能直接使用,「我們本來就不期待用AI來生成標題,而是給我靈感去修改成適用的標題。」

陳順孝也嘗試與AI合作撰寫論文。他透過與AI多日的對話,找到論文的切入點,並在寫作期間,隨時與AI對話溝通,像是詢問自己對某產業的分類方式是否恰當,為了確認AI有真實理解,他還會請AI舉例表述原因。

從協助發想文章到提供意見,AI扮演類似顧問的角色,讓針對文章的討論,從發表後提前到寫作開始之前。

經過與AI協作的實驗過程,陳順孝認為人機合作的流程是:最初由人去提出問題和下達指示,因為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與關鍵問題,再來,AI回答問題或執行指令,但其資訊的真實性與優劣程度,需要由人來核實和判斷,審慎評估後,人類進入寫作過程,AI可以從旁協助修訂,但最終完稿仍需人類敲定與確認。

讓AI過分主導教育現場和專業知識內容,AI恐致整個教育體系消失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唐士哲主要探討AI為新聞教育帶來的變動。

他提及,在新聞傳播教育中,與產業接軌備受強調,但如今產業仍在探索AI的階段,為AI的應用前景尚不明確,也因此,學界難以迅速回應業界需求。不過,已經有教師主動開始探索AI在教學場域的可能應用範圍。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