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上):近藤麻理惠沒有放棄整理,而是找到更怦然心動的事物

文:李炯德(臨床心理師)

春節的心動尾聲,席捲各大社交平台的人動消息,大概就是生整事物日本整理女王近藤麻理惠也放棄整理的新聞,讓很多地方媽媽都直呼療癒。理魔理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法上風靡全球的近藤收納女王、以「怦然心動整理術」從日本紅到全球的麻理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近期在一次網路研討會上坦承,惠沒在生了3個孩子後,有放自己的棄整家現在可能「亂七八糟」,「我已經放棄了,更怦這對我來說是然心件好事。現在我意識到,心動對自己重要的人動是享受在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

剛好我就是生整事物趁這個春節連假,把近藤麻理惠Netflix上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影集給嗑完,所以特別有感。

雖然不確定其他人看到這則消息時有什麼想法與感受,但我倒是覺得她的這番「自白」,其實依舊符合她的怦然心動整理哲學的宗旨,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讓我先賣個關子,聽聽我在看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一些心得,也許你就會懂了。

跟房子做自我介紹

在整部影集裡,我自己最喜歡麻理惠對待「房子」的方式,無論是感謝房子,或是向房子自我介紹,我認為都是一種對「空間」的尊重與共容。

也唯有當我們善待自己的外部空間(房子、房間),我們才開始學會善待自己的內部空間(身體、心靈),進而能擁有『家』一般的安全、安心、安適的歸屬感。

所以在每一集裡,都看到麻理惠在一開始會用正坐、冥想的方式來跟每位屋主的房子「打招呼」。

當她安靜的向屋子自我介紹的時候,不管其他屋子裡的成員有沒有跟著一起做,可以感受到整個空間氛圍也安靜、沉穩了下來,似乎光是一個這樣簡單的動作,人便與房子重新產生連結,並進入要開始整理的狀態。

這讓我想起有時在帶個案做正念冥想或身體覺察時,也會有類似的感受。透過重新把注意力專注在我們的呼吸或身體感受上時,整個人也可以自然而然的進入和緩與平靜的狀態中,讓我們的心可以回到當下,活在此時此刻,也為自己迎接好接下來的任務與改變。

想像你的理想生活方式

麻理惠在整理之前,也必定會先問屋主他們希望整理之後,理想生活方式會是什麼樣子?

透過這樣的詢問,可以讓屋主們「以終為始」,開始想像自己對於房子有什麼期待與希望,對於每個空間想要怎麼重新做安排與規劃,想把空間變成什麼樣子,這其實不只是讓他們可以先預想成功後的樣子,同時也是幫忙設立目標,確立前進的方向。

同樣的,我在做諮商時,這也是我慣用的起手式。在第一次諮商時,我都會詢問個案想透過諮商來達成什麼改變,這時我會請他們試著想像進入一個魔法屋裡,在經過神奇的魔力影響下,他離開的時候可以很具體清楚的看見自己的變化,他期待看到自己有什麼不一樣。

這樣的方式就如同麻理惠的詢問一樣,可以幫忙個案建立一個期待、一個目標,與一個成功後的想像。

在「人生整理」上,這也是非常好用的一個方式。我們可以藉由想像自己期盼的理想人生是什麼樣貌,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賺取、獲得什麼,甚至是想要累積什麼有形與無形的資產。

這時我們就有機會更去釐清自己的價值觀,看見自己的需求與追求,然後重新思考這些真的是我要的嗎?還是我真的想要的是什麼。而用麻理惠的方式來說,就是用「怦然心動」來決定要什麼,然後重新做整理與擺放。

shutterstock_1625132260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一次全部拿出來

麻理惠有一套她的整理流程,會從「衣服」、「書本」、「紙張」、「小東西」、「情感物品」依序整理下去。不過不管要整理哪項東西,核心關鍵就是把同類別與項目的東西一次全部拿出來。

在影集裡每一次都可以看到屋主看到自己有成堆的衣服山時,會倒抽一口氣跟感到不可置信。那有點像是衝擊療法,讓人心理相當震撼,強化想整理的決心,也讓屋主可以自己發現原來自己囤積了那麼多的東西,而且有相當大比例是根本沒用過或是只用一次的,甚至其實常穿常用的也就是那一些。

全部拿出來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看見自己同樣的東西到底有多少,也檢視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這也就可以幫助自己開始思考這個「類別」裡哪些要留哪些要丟,而不是看單一個東西時似乎每個都很重要。這也提供了接下來用「怦然心動」區辨法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什麼是怦然心動

在影集中,麻理惠強調「怦然心動」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內在感受,是當我們看到各項人事物時,會自然而然油然而生的喜歡感,所以當你把一件物品拿起來好好看待與觸摸時,你的身心會告訴你這個東西有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而感受怦然心動的能力是可以練習的,透過同樣類型的物品持續的感受與做比較,我們會越來越能區分哪些是我不喜歡的、哪些是我有一點點喜歡、哪些是我還很滿喜歡、哪些是我的最愛。這也有些像是內在的評分機制,區分出喜歡的程度,然後只留下顯著高分的東西。

另外一個能幫助做怦然心動的方式,是去想像在「未來」的生活中,會希望能夠有哪些東西相伴。

假如那件東西只是因為過去的某個「回憶」才被留下,但不是特別去看、去整理時,其實也不會看到那樣東西,那其實好好放手也是很好的選擇,但如果希望這樣東西能出現在未來生活中,且看到時會覺得很開心,那就值得留下。

我自己對於「怦然心動」的解讀,會接近於「幸福感」。也就是一件東西能否帶給自己有愉悅、價值與意義的正向感受,如果是的話,就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因為每個人的幸福感來源可能不一樣,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重視的價值觀、感到快樂滿足的事物,自己需要與想要什麼能留在自己的人生與生活中,當我們能夠越清楚,讓這些東西越多,我們就越能夠感到幸福。

向丟掉的東西說謝謝

在把不要的東西丟掉時,麻理惠也會請屋主好好的跟那些東西說謝謝,感謝它們的存在、感謝它們的曾經陪伴,然後再好好道別。我認為這個過程除了能夠讓人更為惜福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培養了「感恩」的能力。

感恩的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正向看待」人事物,不只是看到不好、不足之處,而是看見還有哪些好的、值得感謝的地方。

「習慣負向看待」是現在很多心理問題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像是只看到自己的不好容易造成低自我價值感,或是只看到還有多少不足之處會造成焦慮感等。感恩也是在幫助自己看見現在的位置、擁有什麼,以及為之感受。

甚至,當我們可以對某個在過去曾經有好的經驗的東西予以感恩並說再見,我們其實也在幫自己培育好好放下與說再見的能力,也不會一直糾結再過去中,這對於能夠往未來前進,會是很重要的一步。

走筆至此,我想你已經理解了我為什麼認為麻理惠仍然在做她的怦然心動人生整理,因為這套方式不只是運用在整理房子和物品之上,更重要的其實是幫助自己去界定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最重視的價值是什麼、最想要追求與獲得什麼。

這些價值可能會依循著人生不同階段有所變化,但當我們時間、精力都有限的話,那我會想要先把重心放在哪件事上,而這一切的判斷依據,我猜對於近藤麻理惠來說就是用什麼更讓她怦然心動來做決定。

所以此刻好好的與小孩們相處,對於她來說是更重要的事,雖然我想好好整理收納對她來說還是很重要,可是因為她很清楚明確的知道現在什麼更重要,所以她懂得取捨與放下,選擇了現在讓她最為幸福的事。

當然,「整理」這件事,絕對不只是清楚什麼會讓自己的人生感到幸福那麼簡單,在整理的過程中要如何捨棄、安置與維持,也都會是一大挑戰,而在空間的大改造後,往往也能看到屋主們有明顯心境上的不同,這可能的原因又是什麼,就留待下集再跟大家分享了。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下):透過捨棄讓我們重新思索想擁有什麼,學會善待與感恩

本文經心理師的深夜學堂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關鍵時事】 房間雜亂不整理就是「囤積症」嗎?
  • 《專注力UP!5分鐘居家辦公整理術》:「整理」不等於丟棄,把東西依「使用頻率」分成四個資料夾
  • 【插畫】你是懶得整理,還是害怕想起來?
  • 【插畫】整理房間常態:好多捨不得丟掉的東西、整理完找東西更難了...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