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巡迴展——專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組林明賢組長

文:見域CitiLens/莊棨惟
攝影:程天佑

「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自 2021 年正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首展後,陸續移展至不同單位,張光展巡專訪展覽於2022年10月移師至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展出。賓江本期專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組林明賢組長,山無為讀者在紙上揭開一場山水漫遊序幕。盡多

《江山無盡》將展場化作沉浸式的媒體美術互動山水畫,360度的互動迴展即時運算投影能將觀眾在展場內的腳步,化作牆上的國立館典水墨皴點。為了還原藝術家童年時走在四川河畔沙地的臺灣情境,展場中間打造了一條鋪滿細小白沙的藏組長長走道,沙沙的林明腳步聲引領著水墨在牆上飛灑,道出藝術家心中廣袤的賢組山水情懷。

讓更多傳統媒材作品被看見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持續思考著該如何用多元的方式,讓精采的張光展巡專訪典藏作品被更多民眾看見。林明賢組長提及,賓江館內收藏豐富的油畫、水彩、膠彩、水墨、雕塑等傳統媒材作品,因應數位化時代,在「科技藝術共生計畫」下曾運用AR、VR等技術,使作品以更多元、活潑的方式被呈現。

國美館本次選擇《江山無盡》這件作品轉譯更有其特殊之處,過去團隊從未處理過水墨畫媒材,而如何運用黑白色調的元素做出吸睛的多媒體呈現,更是本次展覽策劃的一大考驗。

在經過腦力激盪與抽絲剝繭後,展示團隊發現《江山無盡》作品中獨特的筆觸有著極高的展示潛力,團隊選擇張光賓老師獨特的「皴法」技巧,設計與觀眾互動的橋段;黑白分明的色調也使得畫面的起伏轉折更為明顯。

林明賢組長說,國美館就是想讓大眾了解,再怎麼看似保守的、傳統的作品,在科技的應用下都能讓作品擁有更多元的觀看方式,民眾不再只是被動地欣賞作品,更能「走進」甚至「共同參與」作品之中。

書畫大師張光賓與其獨創「皴法」

已故的張光賓大師於水墨畫界和學術界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一職退休後,他轉往臺北藝術大學任教,幾十年來創作不倦、育才無數。《江山無盡》更是張光賓大師在其風格發展最為成熟的時候所繪製的山水巨作,為了祝賀建國百年而選擇捐贈作品給國美館,成就這件作品背後重要的時代意義。

林明賢組長進一步解釋,《江山無盡》是全長十七公尺的畫冊,因此在構思沉浸式展出時,決定以環繞式的空間呈現,「起點就是終端,終端就是起點」,表現出山水畫在空間中的推移。

至於藝術家獨創的「皴法」,林明賢組長說明,中國山水的皴法種類不少,如「雨點皴」、「斧劈皴」、「披麻皴」等。皴法表現不同的山石肌理線條,而張光賓所獨創的皴法,則顛覆了傳統筆墨以線條為主的特色,將線條轉換成視覺藝術中最純粹的「點」,化為「散點皴」及「排點皴」。

當藝術與科技結合

國美館過去曾以臺灣美術史為主題策劃多起重量級展覽,林明賢組長並不迴避多媒體在展覽中的應用,「這是一個時代的方法」,林組長指出,在推動科技與藝術創新結合的同時,更要堅持作品的本意及其既有的特色。觀眾會因為透過多媒體的體驗而有新鮮的感受,但若是在作品重新再現的過程中加入太多詮釋,反而會使觀眾誤解或無法認識創作者的原意。

1669895902169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圖為國美館在另一場展覽中使用3D動態技術呈現的國寶級作品《水牛群像》

「互動只是一種傳達形式」,林明賢組長如此表示,在嘗試將原作與多媒體科技結合時,要確認再現後的作品仍保有藝術家本身的創作特質。如此一來,觀眾才不會感到焦慮、遲疑眼前的作品是否只是藉藝術家及作品之名去創造一個新的數位作品。

本著這樣的精神,在《江山無盡》這次的多媒體展演中,選擇用水墨皴點、用純粹黑與白的色彩,呼應藝術家在創作時的構圖、思索及布局,林明賢組長強調,這是國美館當初在做這檔展覽時所堅持的立場。

本次「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恰好趕上具有百年歷史的新竹公會堂重新啟用,在此時段展出別具意義,林明賢組長也期待北臺灣的觀眾們能從中看到新舊媒材的輝映關係。

林組長指出,傳統文化常隨著時間推移而被人們淡忘,藉由科技的介入互動,可以重新引領我們再來認識這些創作,也有機會讓過去的作品激盪出新時代的意義。

1669895837457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透過藝術與科技的跨領域結合,臺灣美術史上的重要藝術作品得以新型態接觸觀眾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